一片片麦浪、一声声“麦秸打垛”、一阵阵虫鸣将我们带入到湖北荆门沙洋一个与著名影视城横店同名的小乡村,诗人余秀华的家乡——横店村。
她生于此,长于此,困顿于此,也迸发于此,在她成名的同时和其后,这个小乡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跨步走入城镇化。纪录片真实地记录到这一进程,个人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是渺小的,正如一个人在命运的面前是渺小的。余秀华决定不了她出生时的健康保障,从而一系列的命运遭际;余秀华的母亲也逃脱不了癌症侵蚀生命的命运,决定不了余秀华的决定;而从四川老家漂泊到荆门的尹世平被介绍被入赘又逃离反又纠葛,又如何不是命运和人性的摆布与操纵呢?
每一个命运关卡与设定里,谁不是摇摇晃晃地行走在生活里呢?母亲的拐杖是“家的完整性”。尹世平的支柱是打工的同乡小团体和维护自我利益的逻辑。而被身体限制从而限制生活空间的余秀华,在时间的长河中遇到了诗歌(就像1900遇到了钢琴)获得了拓展;诗歌被她捡起,她被诗歌救赎,诗歌成为她“摇摇晃晃”地行走世间的拐杖。
诗歌救赎着余秀华的灵魂,也救赎了她的生活。困境中她的灵魂在诗歌里舒展、游走;因命运设定及在诗歌中突破而被社会认可、接纳,生活得以改善从而有能力实现了双重突破:她走出横店,去到北京、香港,乃至美国,突破狭小空间的限制;她走出婚姻,认识无数的关心自己和与自己平等交流的朋友,突破自主的限制。终于叹了口天南海北的气,争取来自由平等的呼吸。
而我们每个人同样也面临着不可改变的事情、人生中生活上工作上一些重大决定,身处其中的每一步,几人又是百分百地笃定呢,谁又不是带着几分懵懂、几分无奈,甚或毫无觉解地行走着担当着呢?谁又不是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的呢?——而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拐杖又是什么呢?什么样的拐杖可以支撑自己幸福地行走呢?是逐渐成长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获得的确定感?还是亲情的支撑?还是根植于心的道德良知?还是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亦或也是文字的书写呢?——摇摇晃晃,避免不了,我们不是圣人,信仰亦是在年岁流转打磨中生成,因此,“拐杖”是让我们心灵安定、生活幸福的保障。愿我们找到或遇见自己的拐杖,在摇摇晃晃的人间与人生里,行得安稳、幸福。
20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