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参加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高峰论坛,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互联网大咖们在台上的侃侃而谈,而是注意到的一个小细节。在一个八五后的游戏公司CEO还没上台演讲前,主持人介绍他时贴上“85后”、“三年上市”、“市值xx亿”的标签时,台下已经一片哗然。坐在我旁边的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85后更是一脸的艳羡。
的确,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年代,永远也不缺财富的神话和英雄。而这个神话正日趋变得年轻化。为自己代言的八零后陈欧早已在美国上市;甚至九零后连卖米粉的北大硕士张天一也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融到资在北京的CBD开出了好几家分店。
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更是让一代代青年受到鼓舞的同时也躁动不安。特别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你的身边不久就可以听到某个初创企业的几个80后在短短三个月时间神奇地完成了A轮融资,甚至某个在微信微博上做微商卖面膜的85后小姑娘也嚷嚷着说自己一年能赚千万。每个人都在强调要快啊,要不然你就落后了。每个人都削尖脑袋想成为下一个马云或者马化腾。
可是,走得快一定能走得远么?前不久凡客诚品倒下了,这个曾经满大街满地铁被人称道的凡客体,在红极一时的2011年,公司曾有一万三千多员工;还有湖南本土的60购,作为湖南首个O2O移动生活电商平台,在上线时风光无限,首推礼由主持人马可、谢娜主持的时尚秀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商界、IT界近千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政府支持、媒体力捧的宠儿不到一年时间就停止运营,老板跑路,这个结局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不光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现实和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当我们没有标签和武艺傍身时,就想单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就想迅速地闯出名堂,发家致富。现实是会不失时机地给予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曾经也是一个特别急性子的小孩。小的时候就长得急性子,早早高出同龄人一大截;后来读书以后也总想事事拔尖,走在别人的前面。于是我高中就提前开始自学了大学的部分教材,仅为了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读大学时为了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几乎大二就去该大学听专业课;读研时更是为了早日考上公务员,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去某公务员培训机构当助教老师。
可是我这样着急匆匆地获得这些东西的时候可现实结果是什么?高考时我并没有因为词汇量的扩大而得到一个理想中的分数;考研一直想去的学校因为换了考试大纲,导致我临近考试几个月换学校重新又开始复习;研究生花了很大力气去考公务员结果在里面待了一年时间就出来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憋着一股劲,想要早点成功,想要尽快尽早地获得更多的名和利。可是就是因为一味地只追求速度,我们容易忽略速度背后自己内在的素质,甚至是一些基本的规律。而这些被忽略的东西和容易被迷失的心性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报复给你看。
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得比别人快而以忽略自己的成长和内功的修炼为代价呢?要知道走得越快越容易跌得越惨。为什么你一定要是一匹千里马呢?白马也是马,至少也一直能跑啊。
我至今还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参加过一次校体育运动会。当时参加这次比赛是因为班上没有女生报名,而我作为一个之前没跑过长跑,个子又高的人其实是有点吃亏的。后来我自己练了一个月,又让有长跑经验的同学陪我跑了几次。但是真正比赛的时候,我还是被其他人的气势吓到。因为我们那一组有好几个体育特长生,发令声一响大家都箭一般冲出去。而我个子又高,晃晃荡荡地一圈下来成了倒数第一名。虽然有点沮丧,但是脑袋里还嗡嗡得一直记得之前陪练的同学跟我讲的话,“一开始保存实力,只要保持匀速就可以了。”果然,从第三圈开始,好几个人因为体力不支逐渐慢下来。而我依然保持着一开始的速度。终于到最后的两圈,我以匀速超过了身边的一个又一个,在最后半圈的时候终于超过了原来的第一名,成了第一个跑到终点站的。
这次长跑比赛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可是每当我急躁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当年比赛的情景。它提醒我,人生也是这样的一场长跑,跑在前面的不一定是最快跑到终点的。只有匀速跑,不贪快,也不畏慢。一步步地,只要你一直保持匀速在跑,总有一天你会超越原来跑在你前面的人,成为跑得最远的那个。
做掘客以来,我时常会很焦虑。文章越写越多,但也越来越看到自己在阅历、视野等各方面的局限性;想去策划更多的线下活动,但无奈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点;甚至想如何在更短时间内拉拢到更多的粉丝等等。千头万绪的事,每一件我都要去一一理清,有时难免会抓狂。
但是我更不愿一味为了速度和规模牺牺牲掘客的质量和忘记当初创办掘客的初心。文章哪怕再有局限,我也不想凑数,没有灵感我宁愿不更新。我保证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是身边好朋友所经历的,我不想夸大事实或者哗众取宠来吸引眼球。我和孚冰、马小卉只是三个喜欢文字和写作,喜欢美食、旅游并想把我们磕磕绊绊走过的二十多年路总结成一点小经验,用最简短的文字传递和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的同时寻找到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和我们一样的气味相投的同行者,能彼此鼓励,互相温暖。
所以,掘客至今也很少向大家推荐东西。吃的东西,以后会慢慢多一些。但是因为我吃东西一向嘴巴很刁,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哪怕你环境再好,服务再好我也不会爱,更不会昧着良心去推荐。用的护肤品,我目前只推荐过若若的手工护肤。因为自己是敏感皮肤,所以用东西特别慎重。而若若的东西我不仅用过,甚至可以说若若硬是把我一张烂脸给救了回来。因为那个时候研究生快毕业,考公务员、找工作和论文的三重压力导致从来不长痘的我长了一脸的痘,还红肿发痒,经常过敏。那时病急乱投医走了胡乱用了很多的精油,但是一直没见好。后来,偶然接触了若若用了她手工调制的一些纯露和水才慢慢恢复到正常。所以哪怕推荐的东西不多,但希望每一件都是我自己真正用过,确实有用和有保障的。
每次着急自己文章不能写得更好一点时,我知道文章的局限就是我自己本身局限,阅历、视野这些鸿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逾越的,所以我能做到的就是每天坚持写,至少今天比昨天精彩我就会有满足感;我们现在的粉丝虽然不多,但是靠一时吸引眼球的做法吸的粉儿再多再快,但因为不是对你内在价值观的认同,即使吸来了也守不住,还不如忠实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现有的粉丝;线下活动更是一件需要认真策划的事,大家有共同的期待和诉求才会聚在一起,你硬要把一堆毫无共同语言的人拉在一块,活动很难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朋友圈和美剧再精彩,那也都是别人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他人纵然大富大贵,自己也得从小本生意做起;大神再全知全能,自己还得闷头整理自己当前的已知才是。敬畏之余总要赶路。匀速,不是为了无谓的自我安慰,更不是为自己的落后找借口,而是为了保存实力能走得更远。低头把内容做得更精彩,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