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风云》的目的很简单,为自己将要开的战国篇的《谥号读人》多准备点材料。当然小白是有压力的,毕竟战国史太乱,小白了解甚少,怕难以驾驭。虽然小白这阵子为了备课已经先找了些普及版历史书都或者讲座听听,比如《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百家讲坛》或者《名校公开课》《听世界》之类的音频资料,但因为小白底子薄从未认真精读完任何一本典籍,所以开卷之时有些许不安的。
不过,至简君的这个连载小白读得还是非常顺利的。从周日中午开始读,周一晚上读完,如果去掉期间工作和更文时间,小白也就花了一天时间左右。
所以,《战国风云》这个连载,算是可以归入“悦读”类连载的。
《战国风云》写作风格又和小白读的前几篇连载不同,基本不会在某个细节上死磕,而是立足大局展开写作。即使有故事有细节,也尽量写历来文化史上比较多嚼的那些事,然后尽量也不纠结史家存疑的点,而是秉承《资治通鉴》读史服务于思想教育的理念,史论部分占了重要篇幅。这其实还是比较符合中国传统史家的治史理念的。小白在大学里的教授们是这样教诲我们的:刘知几在世界最早史学著作《史通》里提出史实、史论、史识的治史三要素(后人称为“史学三才”),三者又以史识最重要。这么说来,《战国风云》很好地继承了这一风格。小小地举个例子:
齐宣王作为一国之王在位19年,大小决策无数,如退出苏秦的合纵联盟、解除齐楚联盟、立无盐女为王后等。[史实]这些决策有对有错,但就影响力而言,相对于其他决策,齐宣王没能及时从燕国退兵的错误决策可能对齐国(田齐)的影响最为深刻:齐国与燕国因此结下不解之仇,为后来乐毅攻打齐国并几乎灭掉齐国留下祸根;而齐、燕两国相争,最终得利的却是秦国,秦国后来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齐国,归根到底应“归功于”齐宣王的这次错误决策。[史论]
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或武力征服,或经济征服,或文化征服。齐宣王选择了野蛮粗暴的武力征服,却看不到孟子所说的文化征服。这或许是其出现错误决策的根源。[史识]
人才,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关键。燕昭王之前,无论是魏文侯兴魏,还是秦孝公兴秦,抑或是齐威王兴齐,无一不是从重视人才做起。……
魏文侯招贤纳士,用得招术是招纳当时的人才领袖卜子夏、段干木等,以此给天下人才树立榜样;秦孝公招贤纳士,用得招术是一纸告示,昭告天下,大肆发广告做宣传;齐威王招贤纳士,用得招术是建稷下学馆,举办学术论坛和沙龙。那么,燕昭王应该用什么招术来招贤纳士呢?
……
关于郭隗,史书中所记载的事迹仅此一件,可见郭隗此人可能真的如他自己所说,并没有什么大本事,顶多只是个二流人才,不过他能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这一点还是挺令人敬佩的。历史上,没有什么才能,仅凭一句话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郭隗说第二,恐怕就没人敢说第一了。
燕昭王觉得郭隗这招挺靠谱,赶紧拿钱为郭隗建了座豪宅,并尊他为老师。各地的贤士闻讯,果然争相来到燕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乐毅和剧辛。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事实上,与乐毅和剧辛同期来到燕国的,还有苏代(苏秦的弟弟)和邹衍。邹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
《战国风云》的问答式写作基本贯穿始终,这种方式对小白这种很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是比较有用的,每个题目里问问题(大多数如此),正文就是在回答问题,和咱们的高考题问答一样,就是字多点,方式简单粗暴,内容一目了然,读者没有心理压力,不用怕漏了几个字就影响整体阅读。由于所有的问题切入点都非常小,没有摆出一副要还历史真相或者顾及方方面面的架势,所以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反而都能比较到位。
也正因为每篇提一个问题,然后抽丝剥茧地分析,每篇篇幅不大,又可以自成系列。所以小白觉得,这套连载是既适合快餐式阅读,也可以当连载学习的。
小白觉得最能体现这些风格的是从54讲到59讲按秦东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分别分析韩赵魏楚燕齐诸国亡国的原因——其实没有狮子大开口问答全部原因,而且仅仅选一个或两个角度分析,看题目就能知道个大概:
54 韩亡:国君在位时间长短能否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55 赵亡:将星如云的赵国为何打不过秦国?
56 魏亡:成也人才,亡也人才!
57 楚亡:国无定策,何以立国?
58 燕亡: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小白鼠的失败
齐亡:再丰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败家子折腾
小白承认,每一个问题在小白眼前绕了一下小白还能想到很多本系列其实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者小白也觉得有些视角比较小,大有意犹未尽之感。不过,本系列以最精练的主干化故事体系,立足于“说”与“论”,立足于以史为鉴,倒是能与中国传统史学价值观一脉相承的。
如果初读战国,可以选择《战国风云》,故事大众化,简洁明了;如果想再读,其实也可以《战国风云》,看看一个个小感悟或者也有你或许觉得欠扁的观点,找到共鸣或者找到自己的观点,也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