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过去没有吃年夜饭的习惯,除夕就是吃饺子。这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只是后来生活环境变好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随之有了变化,追求更丰盛更奢华的饮食内容了。
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年的除夕都是吃饺子,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机,吃了饺子以后,就是熬夜守岁。现在说起来感觉很单调,其实也未必,我经历的童年除夕,虽然没有春晚,但内容还是蛮丰富的。
很多时候,大年三十的一大早,还要进行春节忙碌的收尾工作,我们孩子还没有什么活可干,主要是父母亲,他们先要准备早饭,因为之前都弄好了,也就热热饭菜,熬熬粥。还要给我们把新衣服拿出来,让我们试穿。合适了是不让我们穿的,都是到了晚上才让穿,才让我们穿上跑到外面去臭美。
吃了饭也就该贴春联了,那时候哪里有现在如此精美的印刷品,基本上都是手写的,把红纸裁成条状,拿到会写书法的熟人那里就能得到一副上好的春联。我曾经想过,如果把原来的春联都保留下来,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为我的家乡号称中国书法城,出了很多书法大家。哪怕是保留一个福字,也能让现在的我们欣喜若狂,可惜!
一直忙到中午饭,到了下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活可干了,剩下的就是包饺子,就是猪肉白菜馅。一家人围在一起,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的。父母亲会在这个时候给我们讲讲春节的来历,过年的传统和忌讳,比如,初一一大早是不能打喷嚏的,可有了喷嚏怎么办呢?父亲告诉我们,准备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揉揉鼻子,那样就不打喷嚏了。
等我到了能够单独出去拜年的时候,父亲往往在这个时候嘱咐我,初一早上要去谁谁家拜年,不能不去,那是礼节,无论贫富差距多大,做人是不能失去礼节的。
一般在大年三十这天开始,父母亲就不打孩子了,犯了错都寄存着,过完十五再犯错,那就叫新帐旧帐一起算。所以我们也放得开,只要包好了饺子(对,包饺子不能说包完了,要说包好了),撒腿就往外跑,等跑出去看见有小伙伴儿穿上了新衣服,再跑回家,跟母亲要新衣服,说某某都穿了,我也要穿,并且保证不把衣服弄脏了。
吃完饭了,母亲这才让我们穿新衣服,在穿衣服的过程中,母亲会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新衣服弄脏。否则,过了十五会再给我们过个“好年”。
天黑了,我们会提着自己用玻璃罐头瓶子做的灯笼,成群结队地在家属区游荡,嘴里都大喊着平安无事。直到八九点以后,才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回到家也不会闲着,兄弟姐妹们在父母的带领下,玩得依旧很开心。
那时候,根本就不困,没完没了地玩,还会专门等到零点的时候“拔萝卜”。也不知道谁发明的,说在大年三十到初一的零点,躲在门后头拔萝卜能长个。我小时候营养不良,个头小,自然而然就成了“大萝卜”。
大姐先躲进门后,二姐小妹抓住我,把我推进去,大姐两首托住我的下颌,使劲往上举,让我的脚尖离地。大家嘴里还会说:“一二三,拔萝卜,来年长成大个个!”还要连续地拔,直到我呲牙咧嘴地大叫起来,她们才会饶了我。
那时候父母亲是不守岁不熬夜的,我不明白为什么,等到长大了成了家有了孩子,有一天除夕突然就明白了,他们忙了一天,其实何止是一天,从腊月开始就忙,一直也没有好好休息,现在都弄好了,自然要放松紧绷的身体,早点休息。明天是初一,还要去给在世的长辈拜年,还要接待前来拜年的同辈,哪里有时间跟我们一起熬夜呀!
没有电视机时,父母亲休息的更早,等到有了电视机,他们就跟着我们一起看春晚,春晚结束后就去休息了,有时候甚至不等春晚结束,早早地离开,回卧室休息去了。
我的一生,最快乐的就是童年。那时候,总是盼着过年,虽然只是简单地吃顿饺子,但是它的诱惑力却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新衣服,好吃的还有好玩的,喊着叫着,毫无忌讳地折腾,快乐的声音响彻云霄。
大年三十儿,那时候我们就是这么称呼这一天,等长大了,它变成了除夕,却再也没有那时候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