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9月29日中午。澎湃新闻网的一则消息迅速引爆舆论:标题是《南京一高校一年半劝退49学生,专家:在为大学宽出模式纠偏》。新华网、网易、中国校长网等纷纷转载,不少网友感慨万端。
新闻说,南京林业大学自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已陆续对49名学生作出“退学处理”,希望能警示那些放松学业的同学,促使他们完成学业。教育专家认为,这是对中国大学教育之前广泛存在的“严进宽出”模式的撬动和纠偏。
当然劝退学生并非南京林业大学的首创,其它高校肯定也有。一年半劝退49人之多的高校也许还有,但见诸媒体的恐怕不多。笔者在为此举大声叫好的同时,想说的是:南京林业大学,你不仅仅是在为大学宽出模式纠偏。理由有三:
一、从学校层级看,这不仅仅是对大学在纠偏,其实也是在为小学中学纠偏。
这一点貌似令人费解。让我简单回忆走过的中小学时光就不难理解。
小学时,面对天真烂漫的童年,老师给我们描绘的大学是无限美好的、令人向往的,这原本没有什么错。
但小学老师却很少告诉我们:美好的大学也需要奋斗!
中学时,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在学校、老师、家长“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老师告诉我们:考上大学才就好耍了!这原本也没有什么错。
但中学老师却很少告诉我们:那好耍也只是相对于中学而言,并非耍着耍着就可以耍出人生美好的未来!
于是一些初中苦了三年,高中累了三年的天之骄子,小学、中学被输入的观念开始发挥作用,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大肆挥霍自己青春。
二、从涉及群体看,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在纠偏,其实也是在为家长社会纠偏。
于家长而言,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享福了,但往往事与愿违。
据中国网网报道,10年前,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刘宁(化名)以近650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论文没过关的他,拖了一年大学才毕业,毕业后却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沉迷网络的他,从高考状元变成了流浪汉。
老父寻他千万遍,结果是在网吧里相见。认为考上好大学就有好前途的老父老母,只剩下满心的伤和满眼的泪。
这其实还是拿到毕业证了的,还有些大学生读了四年根本就没拿到毕业证,但父母却被蒙在鼓里。有的父母劝孩子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外企国企,他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去考,可能有的父母还不知道实情,因为他拿不出毕业证,根本就没有资格参考。
三、从深化改革看,这不仅仅是对教育在纠偏,其实也是在为惯性思维纠偏。
其实中国高校严进宽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以略显夸张一点说,这可以算得上瞎子都能看出来的“癌症”。
但,正如你我所知,这个“癌症”却成了“灯下黑”,少有人去用心理会它,用心去根治它。
原因你懂的,那就是一些在位者的惯性思维,反正严进宽出又不是我形成的规矩!搞严出搞得再好又不能增加什么政绩!象征性搞一搞也不影响仕途!我何必大动干戈,去做这费力却不一定讨好的事?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看,这也算是进入深水区的硬骨头,我们缺的不是方法,因为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国外早已有之的无论是宽进还是严进,但出口一定是“严出”。
我们缺的是勇气:不是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而是打破惯性思维的勇气!
令人欣喜的是,南京林业大学迈出了一大步。
这“癌症”,能治。
一刀下去,“狠”一点,就能治好!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