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常常有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答案其实很简单: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的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不是父母的财富、也不是父母的职业、更不是父母的学习,而是父母的见识。
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要非常辛苦地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考取好成绩,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学校教育从时间上提前到幼儿园,空间上延伸到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培训班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存在两大困境。
第一个见识困境:只注重认知技能,忽视非认知技能的培养
人的技能分为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学校教育和各种培训班教育,都是在帮孩子提高认知技能。
而真实的世界里需要认知技能的同时,非认知技能---其实更重要 。
非认知技能怎样培养呢?
生活场景多样化。
一个从小在多场景当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人,他不会简单地把眼前的这个场景判定为这是对我有利的,我是可以嚣张的。或者说这是对我不利的,我就必须得龟缩起来的一个场景。面对一个场景的时候,他会发挥他的主动性,尤其是在那一种不利的场景当中,他能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情绪、智力,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这会成为他的思维表达和行动的一种习惯。
在家庭里头,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的时候,他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就是祈使句,我要什么,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你们不要给我做什么等等。这种祈使句就是在一个相当单一的场景
如果这个孩子他是个独生子女,那么他遇到的场景就非常的单一了。如果他父母很有钱,让他上最好的学校。所谓最好的学校就是能够考高分的学校。在那个学校里头他的分考的挺高,老师对他的态度也很好,同学们也对他很服气,全是好消息。但坏消息是,他所遭遇的场景是非常单一的。
如果你长期处于这种简单的场景,你的智商和情商遭遇的挑战就会比普通的人要低的多得多。在这种单一的环境当中,由于特定的限制条件使得这个人活得还不错,很顺利,而且被人认为很优秀。但是,当他一旦他进入社会,进入到一个说祈使句不管用的场景当中时,他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慌张。接下来他可能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以我的强势去压倒别人,第二种就是干脆认输,我就缩在自己的乌龟壳里头。因为,他平时面对的场景太单一了。
相反,我们现在的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当你说我现在有条件给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这个教育真的如你想的那么好吗? 它很可能是所有的教育当中最坏的教育,就是把多场景的世界改造成为一个暂时性的单一场景的世界。如果你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单一场景下成长起来,不管他看上去有多优秀,他都是暂时性的,虚假性的优秀。而一旦进入真实多变的,他的反应除了傻眼,除了被动之外,他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
第二个见识困境:过于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造成孩子的玻璃心
由于过于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由于很多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告知孩子们一朝落后,永远落后,孩子们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利,一旦暂时落后了,就害怕得要死。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就长出了玻璃心。具有玻璃心的人,如果一开始处于顺境,就越发地有信心,一路走下去还好,但是人很难永远有好运气,万一遇到一点挫折,便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能够给孩子正常的引导,培养他们在人生中长跑的意识和能力,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在起跑线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和家长所做的一方面是继续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最后大家都变得输不起。
玻璃心一旦被养成了,副作用非常大,一辈子都是大问题。换句话说,很多人即使后来懂得了把人生当作长跑的重要性,但是在年轻时养成了玻璃心,以后就无法为长跑提供动力了。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今天,当大家都在训练那种有爆发力而没有耐力的短跑时,聪明人不妨练就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的心脏。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自己总是能够不断坚持跑下去的,即使跌倒,还能不断爬起来。如果还能够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那就更好了。最终提前跑到终点的会是这样的一些人。
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在起跑线上,做父母的自己先往前迈几步,看到未来,而不是只顾当下。
刘敏层00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