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余秋雨的《霜冷长河》,他在中秋里写张爱玲孤独的走了,一个国外的编辑打来电话,想针对张爱玲的离开对他做一个电话采访。
余秋雨说:“在中外的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这样,满世界都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谁也找不到她,就连隔壁邻居也不认识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张爱玲像一只单飞的候鸟,在空旷无际的夜空盘旋,不同的是,她懂得她需要一个人飞,也真的做到独自流浪。
张爱玲的一生灿烂又凄美,但是她一直都是活在自己掌控之下,如她疯狂的爱上胡兰成,也如她斩钉截铁的与其分手,有他可以很好,没有他我靠着自己可以更好。
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活中起起落落的人都是内心里有十足安全感的人,不一定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也是如《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一样,要么小木屋,要么是大海。
2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里有一句话,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全职在家多年,对附属和依赖这两个字的感触尤为的深刻,这两个词相同却又不同,甘心附属的那个人生活中没有自己,依赖他人的那个人人生旅途上迷失了自己。
如同亨利和桑德拉,亨利在依赖桑德,最后附属于她,只是桑德拉和他都没有因为这种共生(心理学上的共生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毁灭的结合形式,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某一方长期收益,处于优势,而另一方总是吃亏,处于劣势,双方仍会形影不离。)的爱而得到婚姻该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是有自我实现倾向的,这是一种天生的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这种力量驱动着一个人去自我完善,自我决定,达到成熟。而且这种力量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才会有很多依赖他人的人,附属于他人的人感到不快乐,甚至是开始贬低自己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心理失衡,一大部分的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没能力支撑自己而心理痛苦,却又不想面对这样的痛苦,一面回避痛苦,一面潜意识提醒我们注意痛苦的根源。
摆脱这样纠结痛苦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去更好的完善自己,让自己发现自己的美好,让自己认可自己,依靠自己。
有人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境遇,常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生活就要随着他人的心情改变,把希望寄托在事物的改变上的人,人生就会处处碰壁期期艾艾,只有依靠自己,从深层的认知上依靠子,才能改变遇到问题时的态度和做出反应行为。
恰当的行为和态度又深一步的矫正原本不是很正确的认知,形成良性的往复循环,心越来越安定,人越来越独立。一个思想更成熟,做事更有主见的人,才是掌舵自己生活的智者。
时机不成熟时,就主动的去改自己的认知,心态和环境,能力够了,就用能力撑起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