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交流,聊起来最近几年做的事情,发现非常有意思:
各自还都在做自己曾经擅长的业务。朋友擅长做软件,我则擅长做软硬件结合,都还是在这个领域发展,没有好坏,只有是否擅长。
也许业务形式已经不同,客户已经变化,但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还是那些熟悉的环节组合。
我们说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从一个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却是相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领域的再次变现。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概念:
能力圈:我所理解的能力圈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认知总和。
我们说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边界。那么能力圈就是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的总和。
能力圈=知识结构+思维模式。
面对客户的问题,不同能力圈的人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当然这对于问题解决结果的认知也会所不同,看不懂的人会认为这方法并没有什么卵用,即所谓鸡同鸭讲。
我有很多合作伙伴,从事的都是传统制造行业,传统代理行业,面对如今这效率革命,数据思维的时代,心理一片恐慌,整天想办法去变化,各种培训,各种学习,各种咨询,试图通过学习不同的信息来让公司去变革,用所谓“+互联网”的模式来改造自己。然而并不成功。
试问:这难道是互联网的错?又或是各种方法的错?其实未必。这核心还是上面讲的“能力圈”问题。要知道所有的技巧,方法论都是源于能力圈的输出。如果我们的知识结构不足,思维模式不变,只是去学习别人的技巧,方法论和流程,最终只能让业务越来越乱。
毕竟,能力圈的重构是建立在不断的刻意练习和试错之后重构的。
我们说先有鸡,后有蛋,进化是有先后顺序的。我们的历史的行动经验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即所谓能力圈的形成。
如今面对变化,我们要改造自己的业务,要学习别人能力圈的效果,这难以复制,每个能力圈都有每个能力圈的宿命。
一个做软件的人眼中看到的硬件全是盲区,必须要经历很多坑之后才可以让自己形成解决硬件的能力圈。一个做代理的眼中看到的产品设计全是盲区,必须要经历很多人性心魔才可以做出一件有价值的作品。
我们眼中的麻烦就是专家眼中的简单,相反我们眼中的简单也是别人眼中的坑。这都是“能力圈”的宿命。
要解决能力圈的问题,靠自我变革太慢,效果也不好。因此要创新,要业务变革,就必须要寻找能力圈互补的人来共同成长和进步。软件厉害的人+硬件厉害的人才可以做出更好的系统产品。销售运营厉害的人和产品厉害的人才可以做出更成功的企业。
我们经常说合伙人,我们合的是什么?合的就是能力圈,对于相同问题,不同环节,不同视角的认知组合,各自用不同的能力圈去解决业务不同环节的问题,最终一起形成闭环。所谓业务创新也就是不同能力圈组合后形成的化学反应,但再大的化学反应也逃离不了彼此能力圈的瓶颈遮蔽。
认命,就是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有瓶颈,才会让自己虚心,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更喜欢跟自己强的人共事,一起知识结构互补,一起思维模式碰撞,也许这也算是对抗宿命的一种动力吧。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