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亩的“马头琴枣树林”和30亩的优质牧草基地,这是“达日玛”与“孟根珠岚”退休后回到家乡的新贡献。460多名优秀的演员和学生;280多首的音乐作品;研制发明的“立式”演奏马头琴;编写并出版发行马头琴教材;改革创新的“托布秀尔”、“叶克乐”、“轻古筝”、“弘根雅托噶”等多种民族乐器,并均附有相应的教材;一手打造培养出来的中国第一支女子马头琴艺术团。这些也是“达日玛”所作出的贡献。共同在民族文化事业奋斗的夫妻二人也被称为艺术天空下的一对“星辰”。
达日玛是国家一级演员、为中国马头琴协会副会长,是著名马头琴艺术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乐器改革家。达日玛1944年春出生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达日玛八岁就已经学会了缝缝补补,也就在这时开始学习拉胡琴、弹钢琴等乐器,十三岁时就已经是一个较为熟练的小琴手,十五岁跟着父亲去鄂托克旗新召苏木的一个裁缝铺打工。1958年他被鄂托克乌兰牧骑录取为正式演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艺术道路。
孟根珠岚于1951年5月出生于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公日格都库木地方。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以“歌海舞乡”著称,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许多众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家。孟根珠岚的父亲乌敦脑日布兄弟姐妹八人也都个个能歌善舞,能拉会弹,是远近闻名的文艺家族。孟根珠岚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爱歌舞。1964年她13岁,刚小学毕业就凭自己的优越条件和才干,被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录取为演员。于是开始了她一生热爱的事业,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
达日玛、孟根珠岚于1969年结婚。当时达日玛在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工作,孟根珠岚在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工作。他俩的婚礼非常简单。达日玛向单位请了三天假来鄂托克旗办理登记。1969年1月15日下午,由当时的乌兰牧骑队长热西主持婚礼。双方的家长和亲戚都没有参加婚礼。只有本单位的同志和几个好友前来参加。婚礼形式很特殊。首先大家立正站在毛主席像前,朗读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接着摆上粉条、豆芽之类的几种素菜和热西老师拿来的猪头肉,大家喝了达日玛从北京带来的散白酒,参加婚礼的每位同志搭了五角钱的礼,还送了一些礼品,有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外还有一口小铝锅、勺子。婚礼后的第三天,他们就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婚礼就这么简单的结束了。
结婚后,两人的生活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由于乌兰牧骑的需要,他俩婚后整整八年没在一起,过着两地生活。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两个孩子的抚养问题,没有办法就只能把两个孩子送到牧区,让孟根珠岚的父母来抚养。两人的工资在三个地方开销,资金上入不敷出。八年来两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度过了春节、元旦等重要的节日。两地生活的八年间,内蒙古人事厅先后三次发文调孟根珠岚到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工作,但当时的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是全区的标兵,全国的先进单位。演员少,任务重,孟根珠岚又是骨干队员之一,从工作需要考虑也没有同意她调走。而达日玛的工作单位也不同意他离开,于是两人又继续异地生活。到了1976年底,组织上才把孟根珠岚调入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工作,他俩也一直在内蒙古乌兰牧骑工作,退休后回到故乡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嘎查定居。
回到故乡,他们依旧积极参与当地的基层文化活动,继续在文艺事业发光发热。他们以种种形式为基层的文化增添光彩,还积极筹办了“文化艺术展厅”,展览里不仅有他们几十年的乌兰牧骑生活,还有其他老一辈艺术家的感人事迹。他们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从头开始学习种地,养畜,边学边干,种树栽花,绿化环境,为当地的民众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瓜果蔬菜也一个不少,自给自足,既有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有农牧民的味道。
在乌兰牧骑的60年中,他们看到了草原文化工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他们来自草原,他们热爱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他们将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同时代精神紧紧的融合链接,遵循民族大众的艺术审美,活跃于人民群众之中,正如那天空中闪耀的星辰,照亮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