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主要是从翻译文章,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来进行讲解。其次,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表示困惑。
第三小组 以《孙权劝学》为例假设讲的是第二课时。主问题: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只是简单机械的分析句子,不知道怎如何将文言文讲的生动,如何展开,如何设计讲课思路更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第四小组。老师,语言分析该怎样切入分析,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特定文章的语言特色,我们的讲解太苍白。以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为例。
第五小组。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巧妙的利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生动的教授文言文。在分析小说的时候,怎样才能不落入俗套。
第六小组。如果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脉络到文章的主题思想,怎样启发同学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启发的方法始终觉得有些生硬。
第七组,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怎样才能针对课文重难点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问题。我们对重难点把握的不是很准确,问题的设计没有层次感。在问答的环节中老师也没有真正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九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不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主题有些不同的关于自己的见解,会不会被认为是偏离主题。(这是组员提出的,和普遍问题不同的问题)普遍的问题是,对于课文总问题,分问题的把握有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