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
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
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络穴:偏历(屈肘背面挠侧,腕横纹上3寸)
输穴:三间(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挠侧后缘凹陷中)
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从头走足
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络穴: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之横指)
输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足太阴脾经(巳时:9-11点):从足走腹
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本经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原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络穴:公孙(当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输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点):从胸走手
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原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络穴:通里(前臂掌侧,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输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从手走头
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 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
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从头走足
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
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原穴:京骨(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
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从足走腹
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原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从胸走手
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原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从手走头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原穴:阳池(腕背横纹中)
络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输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足少阳胆经(子时:23-1点):从头走足
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络穴: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输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关节的后方)
足厥阴肝经(丑时:1-3点):从足走腹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原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输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 经脉》篇。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原、络、输穴位置记忆总结表
肺经
原穴、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挠侧缘(前臂)
大肠经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络穴:偏历:屈肘背面挠侧,腕横纹上3寸
输穴:三间: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挠侧后缘凹陷中
胃经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络穴: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之横指
输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脾经
原穴、输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络穴:公孙:当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心经
原穴、输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络穴:通里:前臂掌侧,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小肠经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 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
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膀胱经
原穴:京骨: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
肾经
原穴、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心包经
原穴、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三焦经
原穴:阳池:腕背横纹中
络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输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胆经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络穴: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输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关节的后方
肝经
原穴、输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十二经脉歌
手太阴肺歌: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臑: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臑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手阳明大肠经歌
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臑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臑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血壅滞不通,发生颈部肿大和下齿疼痛。
本经属于大肠,与肺相表里,而大肠郁盛所致。所以本经主津液的病证。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这是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伤,火热郁盛所致。也可因为津液耗竭,影响本经气血的流通,从而在本经脉所过的肩部和臂闹前侧发生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并且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运动。
足阳明胃经歌
足阳明胃鼻遏起,下循鼻外入上齿,环唇挟口交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缺盆入,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下乳夹脐中,支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下膝膑,循胫足跗中指通,支从中指入大指,厉兑之穴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振寒伸欠面颜黑,病至恶见火与人,忌闻木声心惕惕,闭户塞牖欲独处,甚则登高弃衣走,贲响腹胀为干厥,狂疟温淫及汗出,鼽衄口歪井唇胗,颈肿喉痹腹水肿,膺乳膝膑股伏兔,干外足跗上皆痛,气盛热在身世以前,有余消谷溺黄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胀壅。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梁凹陷处,下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迎香穴衔接,循鼻翼外缘下行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于承浆(任脉穴名)交叉,然后沿颔下向后经大迎穴、颊车穴上行,入耳前,沿头发的边际到额颅。另有支脉在大迎穴的前面下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膜,入属胃腑,网络脾脏。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经乳部,挟脐行,下入少腹的气冲穴。又有一支脉从胃下口起,循腹里下行,与本经的气街穴(气冲穴的别名)相合,继续下行,由髀关血、伏兔穴,经膝盖骨再循胫前处侧下行到足跗,过足背直出次趾的厉兑穴。又一支脉在膝下三寸下行入中趾。又一支脉从足面冲阳穴别走入大趾内侧,直出大趾下端,与足太阴脾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有变动,就会发生振寒、呻吟、呵欠、面部颜色发黑等症状。
若病气至经脉,就恶见火与恶闻人声,如闻到水声,就会发生惊惕,所以病人只想把门户关闭,独自居住室内。如果阳邪过盛时,还会发生攀登高处而狂歌,或把衣服脱去乱跑。
如果本经的经气厥逆不利,就会发生腹胀、腹中有气奔冲响动的干厥病。
本经所主是血分病证。如本经阳气有余,热邪盛则发狂,风邪盛则成温疟,温邪所伤则自汗出、鼽衄。如病邪连及经脉,就会发生口角歪斜,或口唇四周生皮疹,颈部肿大,喉中哽塞痹痛,或腹部水肿,或经脉所过的胸膺部、乳部、膝膑部、胫骨外侧,以及足跗等处疼痛。
本经气盛时,身体的前部皆热。如胃气有余,就会消谷善饥,小便发黄。
本经气虚不足时,身体的前面皆畏寒。胃中虚寒,就会脘腹胀满。
足太阴脾经歌
太阴脾起足大指,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肭(即腿肚子)循胫膝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此经血少而气壮,是协即病舌本强,食则呕出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胀,得后与气快然衰,脾病身重不能摇,瘕泄水闭及黄疸,烦心心痛食难消,强立股膝内多肿,不能卧因胃不和。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端,循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圆骨的后面,上行经内踝的前面,到腿肚处,循胫骨内侧,沿股内侧前缘,直入腹中,人属脾脏,网络胃腑,上穿膈膜,沿股内侧上至周荣穴,折向下行,至大包穴,又回头上行,挟咽喉,连舌根,散于舌下。另有支脉,从胃部上过膈膜,至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经气有变动,就会舌本强硬,或食入则呕吐,胃脘痛,嗳气,腹胀,放屁后腹胀就暂时消除。
本经属脾,所主的病有因为脾虚经气不利而发生的舌本痛。或因脾病不能运化,饮食难消化,津液不能荣养筋脉,于是肢体关节不能动摇。若脾虚有寒,就会发生大便泄泻,或水气停闭而成肿胀。如果湿郁太盛,也发生大便泄泻,或水气停闭而成肿胀。如果湿郁太盛,也能发生黄疸。又因湿热上蒸而致心烦。还有胃脘痛,食不下,难消化,以及久立会使股膝内侧肿痛,或胃中不和而睡卧不安等症。
手少阴心经歌
手少阴心起心经,下膈直络小肠承,支者挟咽系目系,直者心系上肺腾,下腋循臑,臑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此经少血而多气,是动咽干心痛应,目黄胁痛渴欲饮,臂臑内痛掌热蒸。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穿过膈膜下行,网络小肠。另有支脉从心系上行,挟咽喉,上系于眼珠连脑的络脉。直行的经脉,从心系上肺,再斜出腋下,循臂臑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后,下肘,再循前臂内侧后缘,下行抵掌后尖骨之端入掌内,沿小指内侧直下小指尖端,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
本经少血多气,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心部疼痛,咽喉干燥,口渴欲饮水。
本经属心脏,所以主心脏的病变。若本经有病变,就会发生目黄、胁痛、臂臑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或掌心热痛等症状。
手太阳小肠经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上腕出踝中,上臂骨出肘内侧,两筋之间闹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嗌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中,支者别颊复上拙(目眶下),抵鼻至于目内眦,络颧交足太阳接,嗌痛颔肿头难回,肩似拔兮闹似折,耳聋目肿颊间,是所生病为主液,颈颔肩肘臂痛,此经少气而多血。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尖端的少泽穴,循手的外侧上行到手腕,过高骨,直上沿前臂骨后缘,出肘部内侧两筋之间,经臂闹后缘,出肩后骨缝,绕骨胛部,交肩上,至大椎穴与诸阳经相会,再向前行,下入缺盆中,网络心脏,循食道下行,穿过膈膜,抵胃,继续下行,入属小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沿颈部上行,经颊部,到眼外角,转入耳中。又有一支脉从颊部上末至目眶下,沿鼻抵眼内角,斜络颧部,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本经多血少气。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发生咽喉疼痛,颔肿,影响颈部转动,头不能回顾。或肩部疼痛象被人拉拔一样,上臂疼痛象折断一样。
本经属小肠,主津液所生的病变。如津液不足,就会耳聋。湿热熏蒸,就会眼睛发黄。或者颈部、颔部、肩部、手臂、肘部、臂闹外侧后缘等本经经脉所过处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歌
足太阳经膪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络脑间,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络肾正属膀胱府,一支贯臀入国传,一支从膊别贯胛,挟脊循髀合国行,贯颛出踝循京骨,小指外侧至阴全,此经少气而多血,头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脱兮项似拔,国如结兮颛如裂,痔疟狂癫疾并生,鼽衄目黄而泪出,囟项眦腰尻国颛,病若动时皆痛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沿额上行至巅顶。支脉从巅顶风下行至耳下角。直脉从巅顶入头颅,网络脑部,还出后项下,循肩胛,挟背脊,下抵腰部,经腰膂,入里络肾脏,入属膀胱。又有一支脉从腰部挟脊下行,通过臀部,下入膝弯处的国部。还有一支脉从肩膊处,穿过肩胛,挟背脊下行,经股外侧的髀枢,继续下行,与另一支脉交会于国中,然后又下行穿过腿肚,出现踝处后方,循京骨穴,到达小趾处侧尖端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衔接。
本经少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头痛、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痛得象被人拉拔一样,背脊痛,腰也痛得好象要折断一样。同时股关节屈曲不利,国部不能弯曲,小腿肚也有撕裂的疼痛。
本经属膀胱,主阳气,而阳气柔和就能养筋,所以有了病变就发生痔疮,或因阳邪太盛而生疟疾、癫狂。也能发生鼽衄、眼睛发黄而流泪,头顶、顶部、眼内角、腰部、尻尾、国部、小腿肚、足跟等处疼痛,小趾不能随意运动。
足少阴肾经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上颛国内对,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挟舌循喉咙,支者从肺络心上,注于胸交手厥阴,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咳唾有血喝喝喘,目荒(视物不清)心悬坐起辄,善恐如人将捕之,咽肿舌干兼口热,上气心痛或心烦,黄疸肠辟及痿厥,脊股后廉之内痛,嗜卧足下热痛彻。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端,斜走经足心,出足内踝前大骨下凹陷中,再循足内踝向后,转入足跟,折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膝弯国部,再沿股内后缘继续上行,通过脊内,入属肾脏,下行网络膀胱。直脉朋肾上行到肝,再穿过膈膜入肺中,沿喉咙,挟舌根。支脉从肺部绕络心脏,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本经有了变动,肾气不能上交于心,就会觉得饥饿,但不要吃饮食。肾气不能上交于肺,就会发生咳嗽,唾中有血,或者气促,喝喝而喘。肾中精气不能上升,就会眼睛发荒(视物不清),心如悬在空间一样,坐起不安,而且有饥饿的感觉,同时心中恐惧,如被人追捕一样。
本经属肾,所以主肾的病证。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就会有咽喉肿痛,舌干,口中热,心中烦,气上逆,心痛等证。如肾病连及膀胱,就会发生黄疸。如肾气厥逆于下,就会生肠辟(即下利),或足痿,嗜卧,腰脊及股内后缘痛,足心热痛等。
手厥阴心包经歌
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闹迢,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超,行掌心从中指出,支从小指次指交,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支满在胸胁,心中淡淡时大动,面赤目黄知不歇,是主脉所知病者,掌热心烦心痛掣。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下行过膈膜,网络三焦,直到腹部为止。支脉从胸中出胁下,在腋缝下三寸处上行至腋下,继续循臂闹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到肘中,再下行到前臂两筋之间,入掌心,沿中指直达指端。又一支脉从掌心沿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本经少气多血。如果发生病变,就会见到手心发热,上臂与肘部挛急,腋下肿。病变剧烈时还会见到胸胁支满,心中跳动,忡忡不安,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等症状。
本经主血脉所生的病证。本脏如有病变,就会发生心中烦扰不安,心内掣痛。如脏病及经时,掌心就会发热。
手少阳三焦经歌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手小指次指间,循腕了臂之两骨,贯肘循商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传,散络心包而下膈,循属三焦表里联,支从膻中缺盆出,上项出耳上角巅,以屈下颊而至䪼,支从耳后入耳缘,出走耳前交两颊,至目锐眦胆经连,是经少血还多气,耳聋嗌肿及喉痹,气所生病汗出多,颊肿痛及目锐眦,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废及小次指。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端,上行沿手背、手腕,出前臂外侧两骨中间,过肘部,循臂闹外侧上至肩部,与足少阳胆经交会后,下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部,散络心包,下过膈膜,到腹中,属三焦。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过颈项,沿耳后直上至耳上角,再屈下行,经颊部而至目眶下。又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在颊部与前支脉相会,继续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本经少血多气。如果本经有病变,就会发生耳聋,咽肿,或喉痹。
本经属三焦,主气所生病变,如汗出,颊部肿痛,眼外角、耳后、肩啊、臂闹及肘部外侧皆痛,小指次指不能随意运动等,这是阳气有余,影响经气所致。
足少阳胆经歌
足少阳脉胆之经,起于两目锐眦边,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至肩却出少阳后,入缺盆中支者分,耳后入耳耳前走,支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连,复合缺盆下胸膈,络肝属胆表里萦,循胁里向气街出,绕毛际入髀厌横,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季胁过章门,下合髀厌髀阳外,出膝外廉外辅缘,下抵绝骨出外踝,循跗入小次指间,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痛疼转侧难,足热面尘体无泽,头痛颔痛锐眦痛,缺盆肿痛亦肿胁,马刀侠瘿颈腋生,汗出振寒多疟疾,胸胁髀膝胫绝骨,外踝皆痛及诸节。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至耳前处上行抵头角,折向下行,经耳后,循颈部手少阳三焦经前面行至肩部,与手少阳三焦经交叉,再从手少阳三焦经后面下入缺盆。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至眼外角。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走经过足阳明胃经的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会在目眶下,再下行经过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至颈部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两条支脉相合后,继续下行走胸中,过膈膜,网络肝脏,入属胆腑,再循胁里下行出少腹部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环绕阴毛,横行入胁向后下行,过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继续向后下方,沿骶骨而下,与前入髀厌的支脉相合,继续向后下方,沿骶骨而下,与前入髀厌的支脉相合,再沿股处侧,经膝处侧,下走辅骨前缘,抵绝骨,出外踝,循足跗外侧入足第四趾端。在足跗处又分出一条支脉,下行入大趾端,返回来穿过趾甲,与足厥阴肝经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口苦,胸闷,时常太息,心胁疼痛,不能转侧等症状。如少阳生发之气不能升腾时,就会发生足部外侧发热,面色晦暗,好象蒙着一层灰尘似的,身体不润泽等症状。
本经属胆,如有病变时,就会影响经脉所过处而发生头痛、下颔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胁下肿,以及胸胁、髀枢、膝、胫骨外侧的绝骨、足外踝等处疼痛。如血脉留滞,就会在颈部和腋下发生马刀侠瘿。如阳气有余就会汗出,阳气逆于下就会振寒。如本经受邪,多发生疟疾。
足厥阴肝经歌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循足跗上上内踝,出太阴后入国中,循股入毛绕阴器,上抵小腹侠胃通,属肝络胆上贯膈,布于胁胁循喉咙,上入颃颡(颃即颈部,颡即额部。颃颡即上腭处的二个孔,与鼻腔相通)连目系,出颡会督顶巅逢,支者后从目系出,下行颊里交环唇,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乃交宫,是经血多而气少,腰痛俯仰难为工,妇少腹肿男溃疝,嗌干脱色面尘蒙,胸满呕逆飨泄,狐疝遗尿或闭癃。
足厥阴肝经是十二经最末的一条,起于足大趾端生毛处,循足跗上行至足内踝上八寸处,穿出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走国中,循股内侧入阴毛,下行环绕阴器,又回过来上行抵少腹,上挟胃,入属肝脏,网络胆腑,继续贯膈膜上行,散布在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面,入颃颡,与目系相连,出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巅顶(百会穴)。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于唇内。又一支脉从肝处上行贯膈膜,上注于肺,下行于中焦,与手太阴肺经衔接。
本经多血少气。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腰疼,不能俯仰。妇人可见到少腹部肿胀,男子则为溃疝。如相火上炎,就会发生咽喉干燥,面色不光泽,象蒙一灰尘一样。
本经属肝,所主是肝的病证。如肝气厥逆,就会胸满呕逆。肝气虚,就会飨泄、遗尿。肝气实,就会生狐疝,或小便癃闭。
奇经八脉歌
脉歌
任脉起于中极底,以上毛际循腹里,上于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是。
冲脉歌
冲起气街并少阴,夹脐上行胸中至,冲为五脏六府海,五脏六府所禀气,上渗诸阳灌诸精,从下冲上取兹义,亦有并肾下冲者,注少阴络气街出,阴股内廉入国中,伏行形(即胫,自膝至足的部分)骨内踝际,下渗三阴灌诸络,以温肌肉至跗指。
督脉歌
督起小腹骨中央,入系廷孔络阴器,合篡至后别绕臀,与巨阳络少阴比,上股贯脊属肾行,上同太阳起内眦,上额交巅络脑间,下项循肩仍夹脊,抵腰络肾循男茎,下篡亦与女子类,又从少腹贯脐中,贯心入喉颐及唇,上系目下中央际,此为并任亦同冲,大抵三脉同一本,灵素言之每错综,督病少腹冲心痛,不得前后冲疝攻。其在女子为不孕,嗌干遗溺及痔癃,任病男疝女瘕带,冲病里急气逆冲。
跷脉歌
跷乃少阴之别脉,起于然骨至内踝,直上阴股入阴间,上循胸入缺盆过,出人迎前入颃眦,合于太阳阳跷和,此皆灵素说奇经,带及二维未说破。
以上四歌,合并注解于下: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面的会阴部,上行经阴毛处入少腹,循腹里上过关元穴,直至咽喉,再出循面目下。冲脉起于气衔(即足阳明胃经气冲穴),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循腹挟脐上至胸中而散。冲脉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之气皆禀受于冲脉而行。上行者,出于颃颡,渗灌精血于诸阳经。因为本脉从下冲上而生,所以叫做冲脉。然而也有下冲注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侧,下行入国中,伏行于(骨行)骨内,下至足内踝的后面,循足跗,入于大趾间,渗灌气血于足三阴经络,所以本脉温肌肉下至跗趾。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横骨中央,女子则入系廷孔(即溺孔),男子则络阴器,合于前后阴相交处的篡间。又有别络分行,绕臀部,在巨阳即足球队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处会合,一同上行经股贯脊,入属于肾。本脉上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同,起于眼内角,上行经额部,入巅顶,络脑,再下行,经项部,下肩背,夹脊下行,抵腰部,入络肾肾脏,男子则循阴茎下篡间,与女子相同。督脉原虽起于少腹下,一支向下至篡间,另一支则从少腹直上,贯脐中央,再上贯心中,入咽喉、面部及唇内,上系于两眼的中央。这一支与任脉并行,也和冲脉同行。大抵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会阴之下,是一源而三歧,在灵枢和素问里每每叙述错综复杂,三个名词互相混同。近代人多以行身前者为任脉,行身背者为督脉,从中起者为冲脉。
督脉有病则为气从少腹上冲心中痛,前后阴不通,二便不行,名为冲疝。女子的督脉有病,就不得受孕。其余如嗌干、遗溺或癃闭,以及痔疮等病,男女一样。
任脉有病,男子则发为七疝(即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癫疝),女子则为瘕聚、带下。
冲任有病,就会气逆上冲,腹中急痛。
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的别脉,起于足跟中,循足内踝直上,经股入阴间,继续循腹、胸上入缺盆,出于颈动脉之前,再入颧部到眼内角。
阳跷脉起于足跟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足外踝上行,经腓骨后缘,上走大腿外侧,继续上走胁后,从腋缝后入肩部,循颈,前斜行入口角,上至眼内角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至额部,经足少阳胆经到足阳明胃经的风池穴为止。
带脉起于季胁之下,斜向下行,横行回绕一身。因为它约束一身如带,所以叫做带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肚内侧足太阴脾经的筑宾穴,沿股内侧中央线上行至少腹,与足太阴脾经相合,循胸入乳,斜向颈部,与任脉相会在天突和廉泉穴,再继续上行至巅顶为止。
阳维脉起于足跟部外侧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出足外踝,沿足少阳胆经上行,经股外侧,再上沿胁肋后侧,至腋缝后缘,上至肩部,经过项部,与督脉相会在哑门和风府穴,再横行入风池,沿足少阳胆经上头过顶,下至前额的阳白(足少阳胆经穴名)为止。
因为这二支脉维络于一身,所以行于外侧和身后的叫阳维,行于内侧和身前的叫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