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是亚当斯密于18世纪写成的书,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今天阅读《国富论》,发现由于时代的限制,很多内容已经过时,相比之下现代经济学理论更加完善,因此不适合作为经济学教科书学习。但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的探讨很有见地,而且,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步,其中内核东西没有改变,因此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类书籍增长见识。
原始社会每个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负责生产个人需要的全部生活资料。由于人类特有的互通有无的个性,不同个体之间会进行物品交换,渐渐地,人们发现专注于生产一种物品并用于交换其它生活资料会得到更多,这就促成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结果是生产力大大提高,因为专注于一项工作会提高熟练度,并减少更换工作浪费的时间,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数量大大提高。
社会分工一旦完全确立,大家就要依赖交换来生活。因此选择一种交换双方都乐于接受的物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各种文明最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金属作为交换媒介,因为它不易磨损,且易于分割和熔合。使用金属也有两种麻烦,分别是称量的麻烦和验证纯度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官方检验金属的纯度和重量,分成一定的重量(面值),然后在金属体完全覆盖刻印,这就是货币的起源。因此镑、先令、便士等货币单位最初是重量单位,一镑的含义最初是一特鲁瓦磅纯银。
接下来讨论货币交换货物遵守的原则,引出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作者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观点。由于劳动量是抽象的概念,现实中的商品多以货币进行交换而不以劳动交换,因此用货币数量估算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这种估算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货币为代表的金属本质上也是商品,其交换价值也要以劳动量来衡量,因此货币的交换价值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新矿山的发现使获得金属所需劳动量降低,降低金属的价值),而这种不断变化的尺度不能作为测定其他事物的正确尺度。在作者看来劳动的本身价值绝对不变,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最终标准。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的区分,只有在一定时间或空间跨度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名义价格可以看作真实价格的体现。
对于商品价格的组成成分,作者认为一切商品的价格最终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地租、利润和劳动工资。拥有土地的人收入来自于地租,拥有资本的人收入来自于利润,从事劳动的人收入来自于工资。一国的收入也可以分为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收入来源。一国年产物的平均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收入分配给勤劳阶级(劳动工资)的比例。
第七章论商品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中,作者的论述相当于现代经济学中供需关系的雏形。供需曲线的交点“均衡价格”被作者定义为自然价格,是使得价格=价值的点,这是市场中长期卖家愿意出卖商品的最低价格,是刚好等于生产该物品需要支付的地租、利润和工资的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受突发事件影响上下浮动,最终都会倾向于向自然价格靠拢。市场价格的变动主要影响商品价格中工资和利润部分,具体要看影响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是积压商品还是积压劳动力的变化方向。
作者接下来分别对自然价格的各组成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
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劳资双方订立的契约。双方围绕工资多少经常发生冲突,雇主方常居有利地位。但劳动工资也有一定标准,劳动者的工资需要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
作者认为如果人们的财富增加,他们会倾向于雇佣更多劳动力为自己提供便利或是挣得更多利润,这来看来,一国的财富增长会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进而引发雇主相互竞争,提高了社会整体工资水平。因此,劳动工资最高的地方,不是最富裕的国家,而是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那些国民财富水平很高但是增长不足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几乎不变,每年现有的劳动力几乎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劳动力供给过剩,引发劳动者之间竞争,造成工资下降。
劳动力供给方面,财富增长引发的劳动力高需求会激励人们多生育,使得社会人口增多。因此人口增加也是社会繁荣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