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初看标题我的第一反应会有点抵触,原本已经很受伤了得不到共情和安慰也就罢了,竟然还说是我教的?无须闭上眼此时此刻已经有无数个父母亲声讨和逼迫的镜头杂乱无章的跳动着。没错,我的前半生被父母亲的这种无限制纠缠的模式充沛着。可是,如果硬说他们这样对我是我造成的,也未免牵强。毕竟血浓于水,毕竟我出生成长在农村典型的乡土中国模式,毕竟造成诸多社会现象的因素并不是单独的心理学就可以概括的。

我在想,如若不是母亲耗时五年癌症离世随后爸爸又改嫁,这种模式只会“变本加利”,实际情况并不可能会有任何的缓和。目前来说虽然物理环境上少了之前那些揪心的纠缠,可是我发现我似乎还没完全放过自己。我的心绪始终静不下来,经常有种“灵魂出窍”的恍惚感,生无可恋。往事不堪回首,真的太沉重了。

他们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让我有如此的痛楚?用一句话概括:茁壮成长的时间段爸爸高利贷创业时常不落家,成年后父母非旦没宣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却因“私心”太重、“受害者模式”作梗,加之父权意识太重实施了对子女无休止的“咒诅模式”,除了自己在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咒诅”子女,更是绑架了众多亲友一起上阵,那架势恨不得全世界一起“咒诅”声讨我们才罢休,此模式尤其对两个女儿更甚。

时光荏苒,愿往事随风而去。希望通过本书的关联,提炼出对自身有触动的“关键词”和实操概念,让自己早日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第一章 人生是一种选择: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人生


生命软件:决定生命高度的不是硬件,是软件。你的“生命软件”升级过吗?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的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发现的一种现象。他认为: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决定,而另外的90%则是由我们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所以,我们的信念,就是生命的软件,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可以影响我们做出那90%的决定。

每一个你“受够”了的生命困局下都有一个隐藏的病毒性信念。那么,在这段让我痛心疾首的原生家庭关系中,我到底存有了什么不恰当的信念?下面将以妈妈去世为分水岭,将我的人生阶段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被“道德绑架”得很彻底,加上骨子里的不肯认怂,经历了“迷茫——痛楚——逃避——被纠缠不清——豁出去”痛苦心路历程;后期妈妈去世爸爸改嫁,我当时的豁出去的“骚操作”还没来得及刹车,却被老爸出尔反尔、颠倒是非的嘴脸伤到浑身发抖一年余。彼时,体内有两种声音在博弈:是善始善终完成我衣锦还乡的夙愿?还是干脆利落快刀斩乱麻做出理性的举动?好吧!这一切在事实面前都显得无比的滑稽可笑。那个歪打正着的可以让我实现夙愿的“中药材种植项目”因为公司整顿暂时停顿,我空有一份合作十年的合同,同时又用这个合同中的“未来收入”抵扣了一套深圳罗湖的住宅。所以我又经历了“兴奋——慌乱——释然——想彻底放弃——不甘心”的心路历程。

到底要何去何从?主要看事情该如何进展,也得看看那些伤害我最深的人是否有所体悟吧。同时自己也需要提升心量,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应对模式:你的应对模式决定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模式是哪一种?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人的模式就是逃避,它透露了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今天会在这里退出,明天就会在别的地方退出,因为没有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这个世界有尽头,你总会退到无可退的地方。而攻击型的人,当遇到困难或不同意见时,他会去批评、去指责,去一个该为此负责的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像个成功者似的,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样做虽然摆脱了自己的责任,却于事无补,还处处树敌。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面对困难,首先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事情变得更好?做一名建设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袖手旁观者。建设者无论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负责任的。当一个人能够为一件事负起责任的时候,就离解决困难不远了。


内耗:大多数身心疲劳都是由于内耗造成的。

导致内耗的原因很多,比如矛盾信念、仇恨、身心不合等。而消除内耗的最好方法就是君子坦荡荡。消除内耗,你将会精力充沛,一灯能除千年暗,我们无须花费力气去赶走黑暗,我们只需引入光明,黑暗自然烟消云散。只要你愿意敞开你的内心,光明自然就会出来。


背叛者模式:“受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以及对迫害的那段经历无法排解的愤怒。这种无力感和愤怒会让他们期望找到一种外在力量去依赖,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个“拯救者”,或者说“救世主”。一旦找到,他们会不顾一切去依附这种力量,向“救世主”证明自己的忠心,以免被“救世主”抛弃。

没有迫害,哪来伤害?其实,每个背叛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人格,就像人体的骨架。有了骨架,肉身才能有所依附,才能构成一副好身板。人格,也是思想的骨架,没有这副“骨架”,知识和技能就可能成为破坏者的帮凶。所以,为人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除了灌输知识,更应该关注孩子心智模式的成长,让他们在每个心理成长期都健康地成长,让他们建立起自尊与自信的人格特质,从人格上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名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更不会成为受害者。

愿这世上的每个人,都能被他人温柔以待。


第二章 看见你的情绪模式:修补你的能量漏洞

 

接纳与接受:接纳不等于接受,知足也不等于安于现状你是在“修行”?还是在逃避? 

接纳,是有时间框架的,指对过去及现在的自己宽容、悦纳,对未来持开放态度,相信未来可以变得更好并为之努力。接纳对应的是人而不是事,不管过去的我如何,哪怕一事无成,也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为变得更好所付出的努力。但接受对应的是事,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事实,更不能接受自己某些不良的行为,对于没有效果的行为要不断修正、不断优化、不断进步。

知足,是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看见并享受已经拥有的一切资源,让现有的资源发挥它的价值。知足并不是安于现状不作为,更不是故步自封、就此止步,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而安于现状是满足现在的一切,不思进取,就此止步不前,是一种被动的人生态度。现在拥有的一切是你的基础,是你人生的立足点,所以我们要接纳它、感恩它,而不是否定它、对抗它。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去珍惜现有的一切,我们才能拓展自己的疆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整体平衡任何事情必须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整体平衡状态下才能够长远发展,只要有一方的利益没有顾及,一定会招致某些力量的对抗、攻击或破坏,因为大自然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事情回归平衡状态。


责任人们总是习惯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一辈子活在被动的状态中。当一个人开始懂得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时,那一刻他已经拿回了人生的主导权,他会越来越成熟,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


自由是指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可见,一般人所谓的自由,只追求了定义的前半部分,而忽略、逃避了后半部分。当一个人为了躲避约束,而任凭自由意志行动时,他真的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以自律为基础的,这就是“自由”定义的后半句“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要表达的意义。当一个人变得自觉后,他就能看到每种行为后面,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有选择,就意味着他是自由的。因此,自由无须逃避婚姻、无须拒绝合作、无须躲到深山、更无须一个人待着,只要你能够自觉、自律,眼中能看到别人。当自觉、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

原谅:对他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表示谅解,不加责备或惩罚。从这个定义可知,原谅的焦点是在他人的过错上。当一个人把焦点放在他人的过错上时,其实就很难原谅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想原谅对方,却又原谅不了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去看到对方的过错。可见,原谅其实是有条件的。在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做了什么改变,我就原谅你。”那么问题来了:别人的生命、别人的人生,我们能改变吗?我们能掌控别人吗?自己如何选择,却要指望别人是否会改变来决定,这无疑是把自己人生的遥控器交给了他人。

我们不一定要原谅,但可以宽恕:“宽恕”是关于自己的,是自己修炼的成果。就算别人有错,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放宽心态,内心就会变得平和自如。原谅的焦点在别人,宽恕的焦点在自己。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掌控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跳出自己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更高的地方看到周围人的不同处境、不同思想时,他才是一个成熟的、有智慧的人,才是拥有宽恕能力的人。当然,在宽恕的同时,我们要提升自己防范风险、不再被伤害的能力。

我们不一定要原谅,但我们可以宽恕。宽恕并不容易,但值得我们去尝试,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功课。正如宫崎骏所说:“内心强大,才能道歉;但必须更强大,才能宽恕。”


恐惧与焦虑:我们要接纳焦虑,甚至感谢焦虑。恐惧与焦虑这两种情绪容易混淆,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未来还没来,因此焦虑会一直存在,不断消耗我们生命中的能量。当我们焦虑时,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一种可能会失去、可能会受到威胁的负面情绪里,我们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想解决方案应对未来。人这一生,无论我们想让自己有何种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为它是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可是,当焦虑耗掉我们的能量后,我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去解决问题,未来就真的会受到威胁了。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通常是由于安全感不足所致。当我们内心对未来感到不安时,就会担心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于是我们就把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来害怕。


看破与逃避:痛苦不会消失,只会被你消融在生活里。看破还是逃避,是需要智慧甄別的。很多人就是在尘世中经历了太多的苦,无法穿越痛苦才选择出家。佛法当然博大精深,但心理学在疗愈创伤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先用心理学疗愈创伤,对他们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痛苦究竟是什么?是否有方法可以消除?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等我们功成名就时,就没有痛苦了,真的吗?


痛苦:1、身体的苦;2、心理的苦;3、灵性层面的苦。

心理的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自己感觉自己很痛苦。这种苦跟事情无关,跟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有关。也就是说,痛苦带有主观性感受,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所以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并不一样。也许你觉得痛苦不堪的事情,却给别人带去了满足和快乐;而你一直憧憬并努力追求的生活,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如人间炼狱,苦不堪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苦并不由外在决定,而是由我们的内在信念决定。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

灵性层面的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人生,就像是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摇摆。

身体、心理与灵性层面的3种苦,是递进的关系。它们此消彼长,消除了低层级的痛苦后,还会有高层级的痛苦出现。人生难免会和痛苦不期而遇,痛苦不会凭空消失,只有当你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消融在痛苦里,完完全全地经历它,这才是面对痛苦的最好方法。我们不需要压抑它,而是要看清楚产生痛苦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是身体的苦、心理的苦还是灵性层面的苦?如果是心理层面的苦,那让你痛苦的原因究竟是无助、无望,还是无价值感?


胸怀:是一个人能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什么是委屈?委屈是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心里感到难过。不公平待遇是外力,而委屈则是主观感受。之所以会感到委屈,是因为当事人的思想蓝图太过狭窄,容不下不同的观点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当事情不能按自己的设想去发展,而自己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时,那种不得不接受的情绪就是委屈。汉语有个词叫“容忍”,虽然是一个词,却包含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容”是一种空间概念,而“忍”是一种心理状态。心里放得下,叫能容;心里放不下,则要忍。因此,能容,就无须忍;如果要忍,则一定是容量不够。我想,“胸怀”和“委屈”也是这样一种关系。所谓委屈,其实就是因为心胸太窄,容不下一些人或事,但这些人或事却不随己愿地来了,所以只能忍,但忍起来又心不甘情不愿,于是积累了满肚子委屈。

佛家有一个词叫“放下”,就是不要计较,对功名利禄、富贵得失、悲欢离合、嗔恨嫉妒、忧悲苦恼等不要耿耿于怀。放下,是一种境界。如何才能放下?前提是放得下。要放得下,内心的世界必须足够强大。其实,委屈不仅无法撑大胸怀,还会伤身体。一个人长期感受委屈却不懂得发泄的话,通常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对外攻击,变成怨恨;另一种是对内攻击,让自己抑郁。


超越:心理学有一种方法叫超越。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很容易被卷入情绪中,任由情绪牵制。其实,在自身与情境之间有一种空间感。而超越,就是创造这样一种空间感,让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抽离出来,从更高、更广、更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去看待事情,用新的途径去达成你想要的效果。

超越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分享三种。方法一:位置感知法。方法二:时间线——从未来看今天,以终为始。方法三:看到更大价值。


喜欢与讨厌:没有你的允许,没人能伤害你。有人讨厌你,就一定有人欣赏你。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座山”,这是我妈从小教我的道理。“君子和而不同”是孔子的处世态度。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到圣人孔子,都知道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要做到“和”,谈何容易?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如若没有拾得那样的定力可以“再待几年”,便可以用心理学NLP里面经常用到的小工具——智慧语言模式。即在与人沟通时,对语言进行上归类、横归类和下归类。上归类寻求共识,横归类增加选择,下归类找到具体解决方法。

所谓“上归类”,就是找到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NLP认为,每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动机,我们也许不能接受某种行为,但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一定值得我们肯定。其次,进行横归类,就是在同一个层次,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从单一的焦点中走出来,看到更多的可能。最后,再进行下归类,找到具体的方法。当对方由指责变成建议后,他也许会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方法给你,你从众多方法中选取一个可行的方法,去跟他讨论如何细化、执行,并对他表示感谢。这样,一个原本攻击你的人很快就变成你的免费顾问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自尊:是指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与自我尊重。自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综合价值的主观评判。如果没有特指某一具体事情,一般人所说的自信(例如某某是一个自信的人),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或者叫“自尊”。为什么有些人有时自信满满,有时却又不堪一击?答案很简单,他们的自信都是建立在某件事情上的。当他们成功时,他们自信,甚至自负、自大、自傲。可惜的是,他们对自己本身并没有信心,因此,一旦他们赖以建立信心的事情遭遇挫折和失败,他整个人就会跟着崩溃。


自信:一般人所说的自信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情上的自信,这种自信会因为过度而演变成自大,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自信,是自卑!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才需要依赖某件事情来建立信心,仿佛自己人生的价值只有通过外在的成功来证明。这样的自信是危险的,因为一旦赖以支撑其自信的外在事物消失,人生也会跟着坍塌。另一种是对自己这个人的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即使他人把我贬得很低很不堪,即使我遭遇了挫折、失败,可我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依旧存在闪光的地方,知道自己能成事。这种自信不以任何外在的事物为衡量标准,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主观相信,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如果是这种自信,就不存在过度的问题,因为越是自信的人就越平和,越不居功自傲,他根本无须依赖任何外在的事物去证明自己,他们相信自己,并尊重他人。真正的自信源于心灵,源于内心那份平和与喜悦以及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只能向内修炼和成长。只有对自我和环境拥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觉察最真实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如此才能获得稳定而恰到好处的自信与自尊。心灵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行。


第三章穿越关系的屏障: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沟通: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每个人都在生命里追寻有爱的亲密关系,渴望拥有爱。但在一段关系中,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对方能感受到你的爱。给予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学会了一些爱的表达与接收方式。除了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爱之外,我们还要学会用对方能接收的方式去表达,这样对方才能接收到你的爱。否则,就像你汇款给别人时,如果账号错了,就算你把所有的钱都汇了出去,对方也收不到,你的钱只能白白浪费掉了。


性格模式:一个人的模式一旦形成,他的一生基本就被框定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模式,在这个智能化普及、互联网全覆盖的时代,我们对知识的获取简直再容易不过。知识可以百度,唯有性格不能搜索。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灌输给孩子知识,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他建立健康良好的人格。

人格,或者叫性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处事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总称,它是决定一个人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关键,是行为的指南针,也是人生的基石。

性格的内核是信念。所谓信念,是一个人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的判断、观点或看法。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学或者不学习某种能力,小至吃什么,大至选择就业方向、婚姻伴侣,甚至生死抉择,都取决于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所以“性格决定命运”之说一点都不为过。


什么是成功?财富、权力、名声这些社会认同的标准吗?一个人如果获得了平常人无法拥有的财富、权力、名声、地位,亲密关系不幸福,跟身边的人也没办法做到和谐相处,那财富、权力还能带给他幸福感吗?这种社会意义上的成功真的有意义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我看来,关系并不是人生的某一个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关系就是人生本身,因为我们就是在关系中体验生命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关系,就很难有好的人生体验。正如布林·布朗说的那样,“关系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


什么是控制?为了安全或其他目的,通过人为的力量让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就是控制。人对物是控制,人对人就是操控。操控就是违背他人的意愿,强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可是,控制一个人就是他反抗你的开始,而且会带来反作用力。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时,他会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断提升生活中可控的部分,也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不可控的未知,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也无须通过操控别人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这样,在他身边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活出自己,享受自由惬意的人生,否则,只会成为操控者的傀儡。所以,一个人是否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直接决定了他身边人的生活质量。安全感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安全感与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状况有关。一个人在成长早期如果能够获得父母或其他重要看护人很好的照顾,他就会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反之,就会缺乏安全感。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一定会受身边人的影响,也一定会影响身边的人。因素当然有许多,而语言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语言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神经的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我着重谈其中两点——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会说话的人会说到让人心生欢喜,不会说话的人能说到人心如死灰。

所谓语言的指向性就是俗称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些事情你不说,别人不会去想;可一旦说了出来,人的神经就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你所说的那些事情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语言的指向性有一个小秘密,即人的潜意识无法处理否定词。比如,不要想“白猫”,虽然我让你不要去想,但你的头脑根本无法分辨否定词“不要”,于是大脑会直接出现白猫的图像。那怎么办?让语言专注于正向意义。《大学》开篇讲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这三个字特别有智慧。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就是一个人本身拥有的好品德。这句话说的是,教育的根本就是把一个人本来就拥有的美好品德发现并弘扬开来。

语言的框架,其实就是范畴。我们的语言会把别人的思维框定在某个范畴里,从而引导对方只能在你设定的范畴里思考。如果说指向性是一个点,那么框架就是一个面。除了点,我们还要思考语言带给我们的面。所以,当我们给语言设置正向的框架、正向的范畴时,同时也就暗示了对方做出正向的反应;反之,当我们设置一个负向的框架时,对方也会被引导做出负向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如何尊重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如何爱自己,有的人则教会别人如何伤害自己。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两个特点,我们带给身边人的感受就是如沐春风,暖意融融,我们的生活自然更加美好、惬意。

每个人的内在是多面性的,有天使也有恶魔,至于被唤醒的是哪一个,就看身边人用什么语言去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会影响世界,至少是身边的小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愿你从今天开始不再去抱怨、指责身边的人,他们变成今天这样,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劳。如果你希望他变得更好,开始学习吧,从说的每一句话开始。

能量:不仅仅来自我们通过嘴巴获取的各种营养,还来自我们精神领域的充实与富足,这也就是心灵营养。所以身体健康,不仅指身体机能的健康,还包括了内在的富足。如果你的心里储存着满满的能量,身体再疲惫你也不会觉得有多累。相反,如果你的心是疲惫的,你的身体就会随之被拖垮。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价值的主观评价。通常来说,在一个人的成长早期,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是自我价值的生发土壤,其核心是自尊。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原生家庭,取决于童年时期父母或重要他人对他的教养方式。我把这个部分比喻成“先天”的部分。当然,这里的“先天”并不是指天生带来的,而是指自己所不能决定的部分。

原生家庭是自我价值的来源,很多人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自己童年缺失的自我价值感。虽然自我价值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判,但懵懂孩童对自己的价值评估,更多的来自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从小得到足够重视、父母评价很高的孩子,肯定元气十足,他的心理抗压能力也会很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使眼前是一道鸿沟,他也坚信自己可以跨越;即使遭遇挫折,他也会认为那是暂时的,他相信自己能处理好,相信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差评长大,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鼓励、肯定,心灵营养不足,那他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对自己极低的评价。长大后,他人的一点“风吹草动”在他心里都可能引来狂风暴雨。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他需要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价值,所以对他人的评价会无比在意。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幸福的。


婚姻的成功和幸福,一定是从你开始的。如果你想要遇到一个更好的人,先从准备一个更好的自己开始。从这一刻开始,让自己变得更好,学会承担与成长,提升自己爱与被爱的能力,好好地爱自己,有智慧地爱他人。如果你真的准备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我相信你一定会遇到一个更好的他;就算你今天已经结婚了,如果你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美好,我相信,你的另一半也会在你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好。

千万别再把需求当成爱了,就算他能满足你一时,也无法满足你一世。只有当你充满爱时,你才能遇到另一个充满爱的人。好好地爱自己吧,让自己充满爱,才是家庭幸福的起点。


第四章 一念之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任何一种行为都会消耗能量:心理学原理显示,行为必须放在环境范畴上才有意义,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环境范畴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以伪装这种行为为例,在求生存状态下,伪装是一种救命的行为。可是,在和平年代,时时刻刻伪装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耗尽能量,要么一事无成,要么疲于奔命。


文明:金钱、物质、权力、美貌、健康、生存等,每种需求都会需要你以失去自己的部分自由为代价。人际关系也一样。你独自一个人时,想不穿衣就不穿衣,但如果在人群当中,你就要衣着整齐。只要你跟其他人在一起,就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和法律、法规,就必须遵循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这叫文明。


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感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疏远的主观感觉或体验。单独当然也是主观的,是一个人的主观选择——就算独自一个人,我也能感觉到与这个世界的连接。这是一种敞开的、享受的状态。这就是单独跟孤独的不同——是否与这个世界连接。一个单独的人,他的世界不是封闭的,与他人是有连接的。即使他独自一人生活,他也知道有人始终在某个地方默默支持他、关心他、爱他,尽管那个人不在身边。他的心是被滋养的,暖意融融,并不会感到孤独。而一个孤独的人,就算身处人潮汹涌的繁华街头,就算身边人声鼎沸,他的心依旧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内心无人过问,没人读懂过他的脆弱,没人在意过他的意愿,没人关心他是否真的快乐,他感觉不到与他人的连接。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孤独,就是当一个人的水平远高于身边人,无法找到水平相当的人交流时,这样也是无法与他人连接的。李白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都属于这一类孤独。如果你的孤独属于这一类,那请你好好善用这种孤独,因为人类的进步需要你孤独地引领。

 

生命是流动的,不要固着自己的评判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评判。评判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价人或事,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只要有价值观、有信念,就会有评判。它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对普通人来说,我认为评判没有问题,因为评判是头脑的主要功能之一。有了评判,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评判,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方向。评判是一个人内心想法的投射,它根基于某一刻的认知和当时的价值观。评判本身没有问题,但让评判固化就危险了。固化的评判叫执着,也叫“固着”,顾名思义,就是“固化的执着”,我更喜欢这个叫法,因为它更形象。评判的底下是信念,而固着的底下是限制性信念。

对人的看法一旦固着,在关系上,我们就失去了更多可能性,它会扭曲真相,破坏关系。按照一个老旧的假设去认识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怎么可能真正认识他呢?生命是流动的,影响生命的因素实在太多了,用老皇历去看待新事物,岂不是很可笑?同时,固着也会让自己的生命失去流动性,变得僵化无力。例如,有的人坚信“出门是危险的”,所以对大千世界失去了好奇心,把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锁在一个小城市;有的女性坚信“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于是对男性抱有敌意,难以敞开心扉去交往,从而让自己失去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评判一旦固着,你便认定世界就是你所坚信的样子,从而对它彻底地失去好奇与希望。


有多少人在为未知的未来而牺牲现在?你不断牺牲的不仅是现在,还有你的整个人生。因为,人生是由每一个当下组成的!如果当下都过得不开心,结果将变得毫无意义。总有一天你也会发现,你的确牺牲了现在,却不一定换来了美好的未来。你不断牺牲的不仅是现在,还有你的整个人生!与其费尽心力为未来焦虑,不如好好享受当下拥有的一切;与其不断贪婪地占有各种物质财富以应对未来,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当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时,不管未来如何改变、发展,你都可以应对自如。未雨绸缪,聚焦未来,是生存的本能。而立足当下,过好今天,才是生活的智慧。但愿我们都能够活在当下,享受现在!


你谁都不敢得罪只好得罪你自己了人际关系其实还包括和自己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人际关系的确是一件让人费神的事情。有人认为,面面俱到、处处和谐才是最好的人际关系。真的吗?人际关系其实包括三个元素:环境、他人和自己,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能同时照顾到这三方的需求和感受,萨提亚女士称为“一致性”。一般人所理解的关系只是和环境的关系及和他人的关系,很少会顾及和自己的关系。很多人讨好了他人,却牺牲了自我价值。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早年生命中与人互动的经验,会形成他之后面对压力的惯性。她把这些不同的应对方式归纳为四种求生存姿态,即指责、超理智、打岔及讨好。讨好的姿态不是所谓的“谄媚”,而是指一个人经常忽略或强压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努力去配合他人,在他的世界里,有他人、有环境,唯独忽略了他自己。讨好的模式就是在与他人互动时,只关注到了他人和环境两个因素,却忽略了自己。所以,只要能够把“自己”放回到应有的位置,同时看到经常被自己忽略的自我的需求,并合适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让自己跳出这个模式,走向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致性”整体平衡。

如果我们为了讨好他人而压抑自己,付出的可能是生命力的代价。而且,讨好只能让你获得表面的和谐以及短暂的利益,你不愿意得罪眼前人,很可能正在得罪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重要的人,还有你自己。当你能够把视野扩大一点,不单只看到眼前人,还能看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时把时间的焦点由现在扩展到未来时,我想,你自然会找到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事方式。

第五章学会接纳不完美: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什么样的成就。财富和权力能决定一个人的层次吗?

财富和权力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层次吗?如果不能,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改变生命的层次,有时候一句话足矣。一句话可以打开一扇窗,可以转换一种人生的动力,也可以让一个人换一种活法。人生有两股巨大的力量,一股是恐惧,另一股是爱。驱动我们往前走的,大多数是恐惧的力量。若是以恐惧驱动着成功的人,无论他拥有多少,他内心的焦虑和恐惧都不会感少。这样的人,无论他拥有多少权力和财富,都不能抵达人生的较高层次。并非每次奔跑都要像被老虎追赶那样,把自己吓得魂飞魄散。有一种奔跑,既充满激情又能愉悦心情,这就是为爱奔跑。有一种人从来就不需要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树不用奋力生长去证明自己是一棵树一样。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1、目中有人。即学会把焦点从事转移到人身上。2、心中有爱。主动去分享爱、去给予帮助时,我们的内心是平和的、富足的、充满喜悦的。更重要的是,当你心中有爱时,你的内在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两个方法其实互为因果,是一体的两面。当我们的内心是富足的,我们就有动力去帮助别人;当我们内心匮乏时,如果我们懂得去分享爱、去给予帮助,我们的自我价值就会被唤醒,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得到滋养。所以,你究竟是因为恐惧而奔跑?还是为爱而奔跑?这两种不同的动力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当你愿意选择用爱的动力去替代原来恐惧的力量,人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并不是你拥有什么才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什么样的成就。前半生,我们带着恐惧而奔跑,是因为我们要为了生存而努力;如今,我们可以选择唤醒爱的力量,就算这股力量没有恐惧的力量那样迅猛,但至少,在人生旅途的前行过程中,我们是幸福的。大多数人的苦都是心理上的苦,都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创伤未被疗愈、内在的匮乏未得到满足。我们能做的仅仅只是转换自己的内在动力,但这一转换,足以改写你的后半生。人生的层次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外在的成就,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内在的状态。只有由内而外富足的人生,才是高层次的人生。


困难将照亮你前进的人生路:面对困难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解决困难。

面对苦难,有的人选择放弃,放弃勇气、爱情,甚至是生命;有的人则选择面对,选择承担,选择穿越……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现在的人生就是过去所有选择的结果。应对困难的两种路径:一、解决困难;二、寻找别的方法。其实,有些困难根本无须解决,如果我们成长了,能力提升了,原来挡在前面的困难将不再是困难。可见,面对困难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解决困难。我们可以先问自己,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当我们清楚了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再去学习达成这个效果需要的能力,能力提升了,原来的困难自然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要的是达到效果而不是解决困难。

从历史长河来看,对人类来说,困难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是大自然让我们成长、进化的一种方式。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是让生命变得更好的阶梯。意之所在,能量随来。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精力就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如果你习惯于聚焦困难,那你的人生当然困难重重;如果你聚集于效果,那一定硕果累累。如果你暂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你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前提是你选择成长,而不是退缩,不是逃避。正如印度哲学家泰戈尔所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懂得感恩,你的人生将收获惊喜怎样转换意识呢?有两种方法。一是感恩。感恩是最好的意识转换方法。当你开始感谢你已拥有的,而不是抱怨没有得到的时,你的焦点就会在那一刻发生转移,无意识中,你就关闭了“无用”的文件夹,打开了一个“有用”的文件夹。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你不仅能看到人间的真善美,还会吸引到更多愿意帮助你的人、助你成长的机会,你得到的自然会越来越多。相反,当你抱怨时,你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二是建立种子意识。让拥有的变成“种子”,如此才能生生不息。省钱不会让你变得更有钱,吝啬爱也不会让你得到爱。只有把钱变成“种子”,把爱传出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因为只有钱才能生钱,爱才能引发爱。


允许世界的不同,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迈上人生的更高层次,就必须打破你固化的圈子

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他们的人脉、财富、思维方式、教育资源等是完全不一样的,高阶层生活群体所拥有的资源是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因此,要突破固化的圈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突破还是有可能的。有时候认识一个优秀的人足以影响一生。那些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是适应性很强的人,不管是食物还是行程,他们都不喜欢一成不变,他们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试,而且还会刻意地去寻找新的挑战,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挑战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外在的行为,都是内在信念的显现。为了生存,人类总是会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己的安全,因而总活在自己习惯了的舒适空间里。面对新的事物,因为没有尝试过,我们的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判定为不安全,从而拒绝。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基于安全的潜意识会让我们一辈子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这就是为什么圈层难以突破的关键原因。这样的结果当然确保了我们的生存概率,但也剥夺了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可能。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一个思想封闭的人,总觉得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只要是和自己不同的观念,都要一竿子打死。这时,你听到的往往只是你愿意听到的,看到的也只是你愿意看到的,很难客观地、清晰地看待自己,你会习惯于待在舒适区,并且对这个舒适区越来越迷恋,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就算生活非常艰难,也会认为自己的世界只能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允许他人的观点和自己不一样,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自然就不一样。只有包容、接纳别人跟自己的不同时,我们才有可能和不同的人相处、合作,我们的世界才会越活越宽广,否则,谈何圈层突破?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信念大多传承自我们的父辈和传统文化,一旦信念在潜意识扎根,我们的行为就会显现。生活中的圈层固化,其实本质上就是信念的固化,因此,圈层突破可以从内在的信念转变开始。


向上的路从来不拥挤,拥挤只因层次太低。

一个内心匮乏的人,如果上升到更高层次,只会带来德不配位的“灾殃”。只有内心富足,才能积累上升的资源。从“外求”“内求”到“自由”的这条成长之路,我们可以这样做:1.疗愈内心的创伤。内在的匮乏大多源于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创伤。2.拓宽自己的胸怀,涵容万物。考虑问题时试着把更多人考虑在内,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当你能够从更宽的视角来看待事情时,自然可以达到我好、你好、大家好的多赢效果。3.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当你有能力创造社会价值时,你自然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因为你的需求已经从满足自己上升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了。4.学点心理学知识。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高层次的诞生是为了协调原有层次的成员关系。而协调人的最好学问就是心理学,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只有了解别人才能有效地协调他们的关系。

人这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既能看得见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也能准确认知自己,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觉察觉知的过程。如何实现成长?最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起点,而是你愿意从“徒”开始,走上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接纳内在匮乏的事实,通过学习不断觉察自己、丰富内在。当你的内在丰富了,自然能够协调他人,拥有足够多的力量支持他人,你就能拥有自己的团队,获得更多的成就,走上更高的层级。向上的路从来不拥挤,如果你觉得拥挤,那可能是现在你所处的层次太低。与其疲于奔命地生活,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不如尝试走上内心富足的旅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圈层突破。


第六章 心灵成长的旅程: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过去了的是事,过不去的是情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但不包括心灵创伤

“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会让你永远感受到痛苦,一旦触及就会流血不止,永远鲜血淋淋地留在心头。”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心灵创伤的本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安慰——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然而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心灵的创伤如影随形,岁月的沉淀往往会让伤痕愈加清晰。

童年阴影就像往杯子里加了一勺盐,时间可以把它冲得越来越淡,却始终不会变甜。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每一次心理创伤就像在木板上钉下一枚钉子,就算钉子被拔掉了,可是木板上的痕迹犹在。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又有谁不是踏着内心密密麻麻的伤痕一路走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活得更好,前提是你愿意去疗愈那一道道“疤痕”,拆除那一堵堵为了安全而建起来的墙。疤痕的存在就是潜意识的一种提醒,一种保护。要想消除它,唯有刻意地去完成它的“使命”。如果我们能够从每一次伤害中有所学习、成长,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伤害再次发生,疤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没有失败,只有回馈!只要生命还在继续,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过程,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只要我们能从每一件事情中去学习、去成长,我们就能疗愈心中那一道道“疤痕”。所以,当你再次遇到伤害时,记得提醒自己从中学习,问自己:“这件事让我学到了什么?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当然,那些过去留下的疤痕,并不是简单知道这些道理就可以解决的,因为真正的改变并不是在意识层面,而是在潜意识层面。要进入潜意识,需要专业的能力。就像脸部的疤痕可以找专业的美容师一样,心理的疤痕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帮你疗愈。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因为那里有一道道的疤痕。其实,每一个创伤的背后,都埋藏着无限的资源。如果你能够鼓起勇气去直面这些困难,穿越这段旅程,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何“穿越”?简言之,就是遇到困难时,面对它、接受它、承担责任;解决它、放下它,享受其中的快乐,并从中学习和成长,让每一个当下都变得有意义!只要你愿意去疗愈、去穿越,就会像普希金说的那样:“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一味地沉湎于过去,人生是走不长远的让你痛苦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事件,也不是某些伤害你的人,而是你对过往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的解读,这些解读有时候就像心魔一样将自己囚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说服所有人,却说服不了自己。但是,一味地沉湎于过去的错误或者是伤痛,我们的人生是走不长远的。有些事情,越遗憾,越愧疚,越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时不时浮现的梦魇。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无力改变,不如学会与过去的伤痛和平相

处,向阳而生,努力疗愈内在的伤痛,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算命是根据一个人之前生活轨迹的惯性推测出来的未来,是对固有规律的推导。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人生的旅程中刻意地加入一股新的力量,就能打破原有的规律,进入新的人生轨道。而按照之前规律惯性推导出来的未来,自然不准。所以,算命准,说明你还在以前的生活轨道上;算命不准,则说明你正在突破自己过去的模式,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业力与愿力,哪个都将影响你一生。

“业力”这个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来被佛教引用。业力的“业”字,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在佛教理论中,业力是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的因果规律。佛家把业力分为身、口、意三业。身业,就是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口业,是由语言所做的“业”;意业,则是念头所产生的“业”。身业、口业都是随念头而造的业,所以,意业是一切业的根源。心理学角度来看,业力就是一个人的习惯模式。意业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信念,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创造结果。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由其自身行为所创造的,而行为的源头又在于信念。因此,一个人储存在潜意识里的信念决定着他的一生,这跟佛家所说的“意业”很类似。因为万事万物的运行一定有其规律。业力,就是佛家对人生规律的解读。“愿力”也来自佛教用语,是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佛法讲,修行人有两个法宝,一是愿力,一是智慧。所谓的愿力就是指意愿之力。

袁了凡的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就是从他发愿开始。发愿就是意愿之力。愿力的出现,打破了算命先生已经算出的命运。有了新的力量影响,原有的人生轨迹自然会发生变化。业力就好像地心引力,所有有质量的物质因为地心引力的影响,最终都会掉落地面。而业力则一直牵引着人们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不会偏离。改变了凡命运的关键是,他开始发愿做功德。那功德跟愿力有什么关系呢?梁冬老师对“功德”做了最通俗的解读:在物理学上,功=力×力方向上的位移;德,是能为别人做点事。所以,我对“功德”的理解就是,用力去推动自己和他人朝你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这不就是“愿力”吗?业力就是任由过往各种因缘、模式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无名,一种随波逐流。而愿力则是有意而为,是一种看见后的觉醒,是一种新的选择,所以它可以带来新的方向。袁了凡的改命,就是他抛却随波逐流的生活模式,明悟觉醒后对新方向的一种选择。

如此说来,你也完全可以改命!模式,其实就是你的业力。如果你看见了,依然不做出任何改变,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过往的因果循环,交给了业力。但如果你有意识地发愿,你就可能为自己改命!你的愿力越大,对你下半生的影响就越大。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1.认清自己的“业”。也就是认清自己的习惯性行为模式。看见,是改变的开始。你不妨问问自己:在我的人生中,什么事情在重复地出现?我一直在什么样的模式里轮回?2.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发愿。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有可能,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越具体越好)?如果我要过这样的人生,具体要做些什么?记住,功德功德,一定要有功才行,而功是由力推动的。所以,为自己的人生改变出点力,不要再放任自己的人生随波逐流。3.提升自己的智慧。佛家认为,除了愿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智慧。

很认真地读完了本书,里面有好多个点都触动到我,读完内心也平和很多。看来我需要把焦点转移到别处,一切向阳,持续提升自己的能量场,形成正向推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980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22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130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53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08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26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20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73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7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22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8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35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38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0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3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9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9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莺2517阅读 127,696评论 1 9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504评论 28 53
  • 兔子虽然是枚小硕 但学校的硕士四人寝不够 就被分到了博士楼里 两人一间 在学校的最西边 靠山 兔子的室友身体不好 ...
    待业的兔子阅读 2,572评论 2 9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6,165评论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