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原文链接:“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今天偶然发现自己两年前发表的一则动态,当时发的时候心就被戳到,了两年多过去了,对于这个观点认识更加深入,体会更加深刻。
大学毕业三年半了,回家乡的次数用两只手就能数过来,平均每年不到三次。而心中对于家乡的归属情结不减而增。
我的家乡在山东济宁,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这是我给外面的朋友们介绍家乡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个形容。
即便我不姓孔,也不姓孟,但这并不妨碍我心中一直有那么一股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民族范围的自豪。
前段时间朋友洋结婚,正好他家离曲阜不远,我也就顺道去了一趟孔庙,祭拜了一下,许了个愿。那天下着小雨,但是参观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
可以说,我的家乡是对儒家文化传承的最完善的地方之一。
宗族制是儒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
就拿跪拜礼仪来说,每年农历初一的早晨,我们都要凌晨5点之前起床,现在院子里敬天的香台前磕三个头,然后给奶奶,爸爸妈妈,挨个每人磕一个头,然后可以说句祝福语,这就是我们的拜年方式,当然,磕完头长辈就会给你红包了。
接下来就是吃饺子了,煮鸡蛋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以后,我和我哥(小时候是跟着我爸,现在我们分开行动了,因为村里比我爸辈分长的老人寥寥无几了,我爸开始等着小辈的给他拜年了)先去给大爷大娘拜年,然后去家族祖先(一般能上溯十代左右)的牌位前磕仨头,族谱每年到这时候也会挂起来展开供晚辈瞻仰(族谱在所包括的各家每年轮流供奉),上面能清楚地看出来每个家族的分支,以及现在各家之间的族群关系。
我家从我爷爷(我爷爷在我爸小时候就过世了,没见过爷爷是我此生第一大缺憾)往上数是七代单传,这是小时候在族谱面前我爸经常跟我说的话,后来长大一点,我能感受到他对于——从他和我大爷开始——我们这个小家族人丁兴旺的满足感,幸福感。
我们同一个祖先的几个家族的人会在供奉族谱的这家集合,以这个为单位,然后去给村里其他的祖先牌位以及长辈磕头拜年。所以,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都是一群一群的,这时候也是最容易看出谁跟谁家血缘关系亲近,哪个家族人丁兴旺。
我们村有三大姓氏,先给同姓的拜完,再派几个代表去另外两个姓氏那边拜年。一个村走下来,大约得两三个小时。
这就是我家乡拜年的习俗,应该比其他绝大多数地方都要传统。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这些上完大学在外面闯荡的农村子弟,并不是跟家乡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最起码还有过年,似乎也只有过年了!
农村的孩子上完大学回不了家乡的原因有无数种,但是那些最终回家乡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的根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