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的话题摘要
“知乎”上看到一些有关作文的帖子。题目如:有哪些小众的人物素材让你在作文中屡试不爽;最后十天拯救你的作文;有什么适合高考议论文的不烂大街的素材......作为一些高考作文估分55+的高分得主,纷纷拿出自己的私货。
整理了下,分门别类先上菜吧。
一、人物素材应用
(一)素材应用举例
1.“真正的经典”“遗憾”等作文主题。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天才诗人,写过无数经典诗歌,但生前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文学奖。后来,诺奖委员会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委会的遗憾。
2.“信息过载”“焦虑和浮躁”等作文主题
索尔仁尼琴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3.季羡林——心态、勤学、低调;梭 罗——宁静、自由、积极、执着;王国维——自学、思想性、文学复兴
(二)评论与留言
1.那些小众人物素材让你在作文中屡试不爽。
2.整理人物性格加评价性语言和对事件的文学化描述,这样文采会有加分。类似“感动中国”、“大国工匠”颁奖词。
如:破解20载难题,焊花闪烁,岁月寒暑,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在“刀锋”上起舞,守护岁月通明、灯火万家。颁奖词写的炒鸡(超级)好!直接化用入作文!
3.一个人物素材可以用于多个主题, 初心、坚持、梦想、爱国……简直万能!
二、使用素材的方法,不同类型的素材写法上面都有标注。
(一)例举
1.视觉构筑场景:
恰如在春秋列国的阡陌上辗转而行的孔子,那位坚守着仁礼的圣贤。在半生推行仁爱的思想而苦寻天下大同无果后,他选择驱车而返,杏坛授业,播撒桃李于天下,将平等、仁义的钟磬声传到百姓家中。
2.情境+他却+“诗词”:
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他却“穷年忧黎元”;已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依旧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土;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3.(名词+动词)重复+虽然如此,某某难道就不是…了吗?
青史竹帛总是事与愿违:李煜献城,纳兰心事无人知。虽然如此,李煜难道就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一代词宗了吗?纳兰的《饮水词》就不被争相传唱了吗?
(二)评论与留言
备素材再多也不够作文题目用,以有限的素材去面对无穷的题目是一件愚蠢的事。我很早以前就知道作文的本质就是假大空,所以我学会了编故事,在明白了作文题目和要求以后,我的思路是先编几个符合中心思想的故事再将其带入。用假大空来对付假大空。
以上来自该类话题内容摘录。
我忽然兀自怀疑当年高考语文成绩不高是不是没在这个作文攻略上下功夫。
智能化的时代,作文有时也会被纳入智能化的行列?的确,对于这些作文攻略的路子,学生们下了功夫的。分门别类收集整理,红黄蓝绿一二三四,句段和素材词章灿烂、文字赫然。拿到一个题目,信息库中快速检索,搜到恰当文字块,放入对应题目,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提升情绪,共鸣升腾,真的宜人。怪不得众学生有感跟帖,甚至也有独辟蹊径式的策略,以......应对...... 他们都是过来人,说的实话。但是总觉得想说些什么。
说说作文的语言和主题吧。
语言的修行
从哪儿说起呢,从小时候看书的经历说起吧。对,看书。
老师留了十几个生词,每个默10遍。默5遍好吧。看书去了。《少年文艺》(上海延安文艺出版社)《儿童文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刚巧这些词每个在书中出现不止十次,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出现,传达了多种释义。又跟这些词见了十几次面,这些词完全被消化掉了。期间随行出现其他的生字生词,不认识。想看懂这个故事啊,赶紧去查现代汉语词典。读音几个释义几个,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跟其他字词的组合、例词例句,顺便都扫一遍。接收了多少信息啊。
带着对字词的最初理解品读书中的每一块文字,知道了描写、抒情、说明、论证中的人文、历史、科学......久之如是,语言的原始积累在读书中一点一点凝聚,慢慢熬制慢慢沉淀,在不知不觉中释放,恰当表达人与事的情绪。也许在你表达的时候要拿捏该取舍个什么修辞,就像讲英语话到嘴边该用个什么时态啊。没有,情之所至自然流淌、翩然而来。甚至过段时间拿出来看,狐疑,这是我写过的?
以前学生们可看的书也有限,黑白的连环画册、杂志报刊、一些童话寓言类的书册、名人专刊、章回体小说、然后就大部头的书了。对于爱看书的孩子来说,一个小学生捧着厚厚一本章回体小说啃不奇怪的。
同伴们没有太多玩儿的地方,书店倒是乐于去。每天放学路过县里唯一一家不大的书店趴在柜台上看来了什么新书,不买也跟店员拿来翻翻。像现在献给小学生们加拼音的彩色绘本能把那时的小孩馋到流口水。现在都有小学、初高中必读篇目书单,有的随教材下发,资源满满啊。书是作文的摇篮,更是人类智慧记录的宝库。像珍惜水资源一样珍惜书资源吧。
再有现在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很值得学生们看。
有一个中小学学生的主持人大赛,主题是“热爱家乡、奉献首府”。这个参赛学生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说老师我们题目就做“舌尖上的土默川”吧。可以啊。最后成文 “......一家人聚到一起,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记忆的味道、家的味道、故乡土默川的味道......今天,我们不说奶茶炒米手抓肉,也不说烧麦羊杂牛舌饼。就让我们追随味觉记忆,跟随一位老人品尝一碗记忆深处的疙瘩汤......母亲自己种的西红柿、自己拢的小葱、自己山梁上摘的扎蒙花。西红柿切碎下锅翻炒。面粉慢慢加水轻轻搅动。红蕃茄、绿葱段、黄蛋花默契配合,一层扎蒙花炝油浮在上面,变成了鲜香的味道......无论在哪里,只要端起碗筷,美食中那记忆的味道,便缩短了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这个学生在感受舌尖体语言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语言的韵律,而且有了自己由此及彼的审美和认知,形成自己的篇章,多好。
正如舌尖中国的美食,每一桩无不浸润精挑细作的过程。为文也有类似的道理。对于学生来说读书、看一些合适的媒体节目都是积累语言、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
有灵魂的主题
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主题-结构-语言构建一篇文章。
如果说文字赫然是推敲语言,考虑怎么写的问题,那主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就语文课上老师经常提问的那个——课文的中心思想。它是为文之灵魂。
对比中高段小学生对同一话题《校园景色》的表达。
三年级学生习作之一: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冒出头,校园马路两边的柳条变成黄绿色的了。教室门前的果树结了花苞,有的已经开花了。粉的、白的,远远能闻到一股香味。
六年级学生习作之一:满园春色关不住。这几天校园里可热闹了,到处都是春的脚步。中央马路垂柳的枝条慢慢由鹅黄变成了浅绿;小草从地里冒出头,草坪盖上了绿茸茸的毯子。最好看的是教室门前的果树杏树,花开得好热闹,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过几天就结出小果子了。我们六一班的同学就像这树上的花苞,每一个同学都开出一朵花,都会结出一个果实。抽芽、开花、结果、浇水、施肥、剪枝,这些都离不开园丁的培育。老师就是这辛勤的园丁。六年的时间我们长大了。老师,您辛苦了。
习作之一,描写,传达校园的讯息。认知到此。
习作之二,传达校园讯息,有了认知,主题升华。
作文的事一摞专著也说不尽,甚至有时是无法无式的一件事。但最终是要树立一个高贵的立意的。
写作会伴随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很久,我也是在多年之后才静下心来思考它一下,思考一下这个伴随我们多年的朋友。汗颜。
讲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服别人怎样,只是说说自己对于作文的一点想法和态度。应试学生们可能会怼,这儿着着急呢,您那儿才细选慢制,不赶趟啊。但作文的事的确不是一朝而就的。个人的语言基础、审美、认知、觉醒更是写作的有力支撑。说来话长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文之大者,为知为觉(认知与觉醒)。前半句金庸的,后半句DIY的。
于是我也跟帖:静下心来找本书读吧。
注:题目本来是“关于写作”觉得扛不动也不敢,于是改成“作文”。受众群体微缩到学生。而且毕竟我与作文打过些交道。但文中还是不经意出现“写作”字样,就这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