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苦口婆心劝你放弃“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好像你不是要嫁人而是要跳火坑?为什么你感觉跟某人“来自不同星球”,说话好像鸡同鸭讲?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做对“现实的个人建构”,就是“你对现实的建构,是你基于你的一般知识、过去经验的记忆、当前的需要、价值、信念和未来目标,从而对当前情境做出的独特解释。”意思是当你遇到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大脑会 “刷”的一下把记忆库里跟这件事有关的资料调出来,同时参考你心情好不好,身体怎么样,正在干什么等等因素,给这件事定个性,然后给出一个“我觉得,我认为”的答案。这个过程,你完全不用下意识的去思考,一瞬间就自动完成了。
比如有天下班你看到一个瓜农在小区门口卖西瓜,西瓜堆旁边的小板凳上坐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如果你来自农村,小时候家里也种过西瓜,你可能会把这一幕解读为,这个破三轮车从农村开到这里大概需要2个小时吧,大热的天出来卖瓜真不容易,买一个。如果你是一位妈妈,恰巧自己的孩子也是三四岁,看到跟瓜农一起卖西瓜的孩子在大太阳下面满脸的汗水,心里会有一处软软的地方被孩子触动,有些心疼和不忍,你决定买一个西瓜。如果你是匆忙往家赶的单身狗,看到小区门口有西瓜卖,这一幕的焦点或许不是瓜农也不是孩子,而是小区门口居然也给摆摊卖西瓜了,多方便!刚好顺道买一个。如果继续假设其他的角色,每个角色对小区门口有人卖西瓜这件事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会有不同的聚焦,会无意识地忽略一些其他人关注的信息。这就是个人对现实的不同建构。
再说开头提到的七大姑八大姨劝你“回头是岸”的场景,为什么长辈们认为和“门不当户不对”的人结婚,很大的概率会不幸福呢?因为在以后漫长的婚姻生活里,你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可能会差十万八千里。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的你觉得包包就该买名牌,有颜值有品质,背出去有面子,家庭条件一般的他觉得再好的包包也就是装装钥匙、手机、钱包(现在钱包恐怕也没必要装了)、餐巾纸,差不多就行了。你觉得家里应该有台跑步机,他觉得那玩意儿放家里碍事还费电,绕着小区跑两圈好的不得了。一次两次的分歧或许彼此会出于爱意而迁就和忍让。当时间磨平了耐心冲淡了激情,曾经在他眼里的你的“讲究”就变成了“矫情”,他曾经的“会过日子”就变成了“土鳖小气”。一百次一千次的分歧之后,哪里还有幸福?所以,七大姑八大姨劝你离开那个跟你有着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成长经历的人,并不是因为“势力”或“庸俗”,而是她们在岁月的漫长洗礼中,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跟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选择跟“门当户对”“拥有相似的现实建构”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世界,即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经历,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人能跟你对同一件事有绝对相同的想法。让别人“懂你”,未免要求太高,你也不可能100%懂对方,不是么?所谓“鸡同鸭讲”,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你觉得对方跟你不在一个频道上,没法聊,对方或许跟你是同样的感觉,只是忍着没说呢?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一拍两散各自开心比较好。
你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遇到的人,听过的歌,都会一点一滴造就别人无法彻底读懂的独一无二的你。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承认“个人对现实的不同建构”,允许别人跟你不一样,尊重别人眼里的世界,不贬低不打击,做一个宽容淡然的人,才能活得更舒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