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从入大学开始,周围同学讨论最多的事情就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这些课程学了也没有用。
作为一个经历了“懵懂入坑——成功跳坑——自愿再入坑”的人,我来讲讲对“学了没有用”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不要逃离?
作为被“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忽悠进大学的人之一,我很快就发现大学生物和高中生物完全两码事,而且课业负担重得不得了,毕了业还不好找工作。最重要的是,我不想每天花十个小时留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我要出去和人打交道。身边有很多同学都开始琢磨着转去学经济或者管理,但是我对这些领域也兴趣不大。
可我知道我一直擅长和喜欢的是什么:英语。
从小到大似乎蛮有语言天赋,听说读写都接近精通,而且对于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我也有很大的热情。决定了,我要转去英语系。
赶快打电话给爸爸商量此事,却被一口回绝。
爸爸给我的理由是:对于我来说,英语不过是一门工具,不是要终生研究的学科。掌握好英语这门工具,再加上一些专业知识,才是更好的组合。
不得不承认我爸说得对,我喜欢英语,但从来没想过要一辈子研究英语文学。
转英语系的事宜暂时搁置,但我清楚我以后不会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
学了没有用,还为什么要学?
对于以后不会做科研的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统统学一遍,还要记住那么多复杂的生化反应、背下那么多名词、熟悉实验流程,有什么用呢?
毕业后突然发现“原来这些知识很有用”的瞬间:
给家人朋友描述一个有趣的生物化学过程,比如光合作用、孟德尔遗传等等,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这些原理的最基本概念,很快就可以看到听者脸上惊异叹服的表情。
给研究生同学器官的进化,尤其讲到“有点料”的部分,马上被封“教授”要求持续“讲课”。
与程序员交流,发现自己还是具备编程所需最基础的知识,可以看懂一部分代码,心中充满欣喜。现在编程热已经持续燃烧几年,似乎不懂编程都不好意思在创新型企业混下去。想要捡起编程,对我们当年接受一年编程和算法教育的人来说,明显容易得多。
可以很快上手学习营养、饮食的知识,并且用来给自己和身边人做基础的指导。
同学们常常自嘲:做有机化学实验就像做饭。果然,在毕业出国以后,做饭完全不成问题。——当然这是个笑话。但是实验确实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时间统筹能力、任务分解能力、多线程操作能力以及耐心细心的态度。
我现在在基因检测公司从事市场运营和产品推广的工作,可以无障碍地与市场、信息、生物技术各部门的同事沟通。大家就产品功能开会(si)的时候,我是能听懂所有各方意见的人之一。只有全部听懂,才能更好地给出建议。“通才”不只是一个被热捧的概念,也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最重要的是,理科学科轮番轰炸了四年,我们具备了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严谨精神,面对生活、工作、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会立马想到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会更容易以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容易识破谎言和“忽悠”。一些不负责的媒体报道里所谓“研究表明”的实验结果,在受过科研教育的人面前,立马就会被透视得一清二楚。每当在朋友圈看到本科同学用严谨、冷静的思考来分析热点事件、充当“谣言粉碎机”的时候,总是特别感动。
其他学科也一样,课程训练的价值,早已超越知识本身,而在于教会我们思考、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并呈现结果的一系列思考和行动方法。
毕业以后,老师讲解的题目和为考试背诵的细节大部分都会被我们所遗忘,但是几年教育留给我们的思维模式、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人生态度,才是对我们的未来更“有用”的东西。那些“无用”的知识是载体,并不是真的“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