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亲密的伙伴,也是我的挚友。心烦气躁时,拿本书,躺在沙发上读一读,时间不知不觉流淌而过,心也变得平静起来。遇到烦恼,找一找我的书大人,跨越时空的智者们给我一些指点和智慧,慢慢也就过去了。
我是一个以书为伴的人,我的客厅没有电视,只有书架,有一面到房顶的书架墙,背景墙壁炉的两旁还摆了两个小书架。除了客厅,所有卧室都加了书柜和书橱,书架书橱超负荷运转,一层书架往往摆两行书,压得它们都变了形。但还是不够用,书没地方摆,我买来一些篓、筐来装,飘窗上,卫生间也放书。但如此爱书的我,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我既记不得自己和书本的初相遇,也没有儿时读书本的记忆。
我于1970年,出生在赣南一个不通公路、不通水电的小山村。我的父母1966年高中毕业,那一年国家取消了高考制度,他们为之努力奋斗了10年的大学梦破灭。2年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他们被下放到了我出生的村庄,做了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看见家里父母读书的情景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爸爸妈妈和大叔叔三个人在家里的二楼备考看书,在这之前我从没有看过我父母读书,他们终日都是在生产队劳动干活,晚上妈妈忙家务,爸爸做木匠做手工什么的。
我是6岁上小学,但我对书本一点记忆也没有,只记得自己背着书包到河里捡石头,做算术题。因为当时村小学只有二年级,三年级我就转学到县城中心小学读书,我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是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奶奶是护士,他们在解放前都读过书,因为家里是医生世家,解放后他们考了中医师证和护士证,吃上了公家饭。
那时爷爷对我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读书是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爸爸离家读大学去了,我离开妈妈一个人跟着爷爷奶奶住,内心应该很不适应,但当时大人小孩都没这方面的意识,我变“坏”了,经常逃学,成绩很差,书本成了我最讨厌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妈妈到县城卖菜,顺便来看看我,交我在爷爷奶奶家吃的米和油。爷爷非常生气,说了我一大堆的“恶行”,竖着眼睛、拉着脸、扯着嗓门骂我妈妈没有教养好孩子。妈妈面带歉意,默默承受爷爷的指责,跟爷爷奶奶说辛苦他们,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
她内心的焦虑、担心、委屈只能化成对我的失望和教导,她为我的不争气落泪,叫我要好好读书,然后问我考试分数,我数学只考了30几分,我骗她我考了60多分,她听了十分吃惊,立马带我去找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是妈妈的初中同学,寒暄之后,妈妈进入正题说我这次考试只考了60多分,还没等妈妈说完,数学老师对着我破口大骂:“你还好意思说自己考了60多分?60多分已经是高分了!你才30多分,一半都不到!你脸皮也真是够厚的!你不好好读书对得起你妈妈吗?”。看着妈妈惊讶痛苦的表情,我羞愧到了极点。事后妈妈又苦口婆心地说教我一番,带着失望生气、无奈焦虑,妈妈双锁着眉头回去了。
这件事发生在我小学四年级,过了40多年,依然历历在目,10岁的我,晚上闷着被子呜呜哭泣,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为妈妈争气,但第二天到了学校,还是读不进书,继续逃学。当时自己又悔又恨自己,怪自己不争气,但又拿不出实际的行动。
1980年爸爸大学毕业,分配到县重点中学当老师,我们全家从农村回到了县城,我回到了父母身边,我不再逃学,成绩恢复正常,但仍然对读书没有大的热情,只是觉得读书是我必须做的,我只是把读书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
初中高中时期,我学习中上,爸爸对此很不满意,学霸出生的他,对我们的要求是考第一,而我永远让他失望,恨铁不成钢的气愤,再加上父母生活的艰难,挨骂成了我的家常便饭。青春期的我只是被动地读书,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读书这件事,只知道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到街边去卖菜。那个时候父母也不准我们出去玩,寒暑假都是被关在家里练字写作业,就算是春游秋游这样的活动,妈妈也不会让我们去,要我们在家读书或者做家务。
处在这样状态下青春期的我,很愤怒烦躁,但也没有地方说,说了也不会有人理解,父母这么辛苦供你读书,你不好好读,你对得起他们吗?那个年代琼瑶的小说很流行,费翔是红遍全国的歌星。琼瑶的小说、费翔的歌,还有一些杂志,比如知音、十月、芙蓉就成了我的伙伴和慰藉。那个时候经常幻想外面的世界,幻想有个像琼瑶小说里那么唯美的男朋友,来拯救我的世界。
17岁那一年,我来到了省城读大学,发现其实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男朋友,我的爸爸妈妈依然是对我不满意,我自己的化学专业我也读得没有一点感觉,看专业书是为了考试,没有一点乐趣,唯一我读得有意思的课本是大学英语,最喜欢的课是英语听力,自己课外还去买英语书读,那个时候还到外文书店买了一本影印版《简爱》英文原版,但实在太难读不下去,当时想,要是能读懂多好。大学时期读过一些宋词什么的,但那多半是附庸风雅,想要的是改善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毕业后,参加工作,结婚生子,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我的内心感受到很多痛苦、煎熬和无奈,这些似乎也无法言说,也不便去说,毕竟有的时候人的痛苦,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这个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心理学,大本大本的心理学书籍,我硬生生地去啃,囫囵吞枣,不是很懂,也没有让我变得多快乐,但确实帮助我克服了难关。
怀孕、生孩子、育儿,我也是大多按照书本的指导一步一步走来,整体来说我对自己培养儿子这一块是比较满意的,我觉得我做到了80分。我的孩子从小很独立,有自己的想法,6岁确定了自己将来要做建筑师,高二自己决定不参加高考,用高三一年的时间备考SAT,准备作品集,申请加拿大的大学,18岁离开家, 一个人闯世界,研究生被哈弗和普林斯顿录取。
我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以读书为契机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我们系统与日本有交流项目,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生孩子,于是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入门学习了日语,1997年单位有派人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中级日语的指标,当时单位学习了日语的人只有2个人,另一位在头一年已经去了日本,我向领导申请,很顺利地通过。
到了北外以后,我傻了眼。同班同学的日语水平都很高,东北的同行从初中开始,学校就开了日语课,他们中学的外语课是日语,不是英语。有两个上海的同学水平也很高,我是全班倒数第一。
一开始我很受打击,但想到没有退路只有前进,很快我调整过来了。听力、口语是初级水平,我紧跟老师走,精读和泛读是中级水平,课堂我能听懂多少听多少,课下恶补语法和精读,每天学习到深夜3点,第二天早上8点准时去上课,每天只睡4个人小时左右,持续了一个学期。奇怪的是我从来不觉得累,每天精神抖擞,像加满了燃料的火箭,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也不怕犯错。到了期末,我竟然跑到了班上前几名。顺着这个势头,我继续在北外进修了半年的高级日语。高级课程结束后,参加全国系统内的选拔考试,考了全国第二。
那一年陪伴我最多的是日语书,赴日研修的梦想点燃了我的岁月,给了我努力进取的动力。日语学习成功的经历给了我自信,改变了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看法,我的人生从此走向不同的天地。
1999年我被公派去了日本研修,回来一年之后,提拔担任了管理职位。2003年,我感觉到自己不适合管理工作,加上去日本后,我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开始恢复看英语书,2004年我离开原来的单位去英国读硕士,回来后一直在高职教授英语。
这份职业一干就是15年,我的工作天天跟书本打交道,我也很喜欢学生们认真读书思考的样子。遗憾的是年纪大了,学校的工作对我来说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个人生活方面,儿子上大学后我出现了中年危机,职业到了天花板,体力精力跟不上,光完成本职工作已经是筋疲力尽。而且死亡和衰老的焦虑让我精神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和虚无感。为了找到突破中年危机的方法,我参加了脑科学书籍的精读班,阅读灵修类的书籍。
终于在2020年有了突破,我参加周梵老师的心理学培训班,开始了心理成长的道路。同时,我遇到黄鑫老师《用写作重建自我》这本书,参加了她的写作治疗师徒班,作品雕刻班,作家班,在2年多的过程中我突破了写作的心理障碍,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现代诗,第一部作品集,第一篇回忆录,第一篇影评,第一篇人物专访,第一篇书评。我人生中第二篇影评就被简书伯乐推荐,与简书签约。我发现了自己在写书评影评上的潜力和兴趣。
现在我到齐老师的书评训练营来学习,相信这是缘分,也是宇宙给我的礼物,我和老师、小伙伴们的能量将产生链接,我感觉在走向我的第三职业、作家梦的路上,多了一群守护者和小伙伴。我不但读书,将来我还写书,我要加深和扩展我和书的亲密关系,做到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伍尔夫说:“当岁月的皮囊被抛进了树篱,剩下的是事实。是我们往昔的痕迹,是我们的爱与恨”。 有痛,有精彩,有苦有甜,让我们把活过的事实,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我们生命的痕迹。
修改感言:
感谢齐帆齐商学院助教老师寒色江山的点评和鼓励。根据老师的下列建议:“文章稍显流水化叙事,重点和亮点不突出,建议适当增添细节或景物描写,注意详略结构。标题也可以再凝练一些。”,我做了如下修改:
1. 把原题目“我和书的半世情缘”改成“感恩有书为伴,陪我风雨陪我晴”。
2. 增加了了两个细节故事,一个是我童年的创伤事件,另一个是我人生最大转折,以此增加详略和突出一下起伏。
文章是改出来的,感谢寒色江山老师的点拨,给了我修改初稿的助推和方向,还望多多指点。
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特训营 第9篇,3716字数,共累积18914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