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t在回家的路上她感叹到:
不知道为什么越大就觉得自己越难快乐起来,
我说:是啊,这是一个大家常常讨论的话题,从古到今经久不衰。
在我的感觉中应该算是一只井底之蛙来到了井外边,这是一种失落,惊讶,失控感和对自己的失望。
这是一种认知体系逐渐的扩散,越来越宽广,甚至越来越颠覆的过程。
就像小时候,我们不懂月儿为什么十五圆,只知道,月亮圆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团聚在一起,连许久不见的爸爸也回来了,所以你真的好喜欢十五月亮圆的时候哦。
再后来你知道了,十五月亮圆是因为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再后来你知道了,爸爸之所以只有八月十五回家是因为他和妈妈快过不下去了,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会勉强回来一下。
在你知道了这些以后,也许你对八月十五月儿圆这件事和这件事对你的体验已经完全改变了。你觉得再也不盼望月儿圆的圆那一天了,月儿圆代表的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美好的事情。
然后你再也快乐不起来了,你的认知已经一步一步被颠覆了对不对。
现在举一个更好懂的例子。
小时候可能有动画片看你就万分的开心,妈妈给你买了一条新裙子你就开心的跳起来,或者爸爸给你多一天的零花钱你就开心了一整天,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容易满足啊。
上面那些都是我们第一次经历第一次接触会觉得快乐的事情,所以会深深留在我们脑海里。
为什么大了,到了我们能够自己赚钱的时候,自己买一件喜欢的衣服,或者自己能够赚钱了,也并没有觉得很开心。甚至现在能自己去做动画了,也并没有觉得很开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第一次体验的那种快乐的刺激感已经没有了,不会因为第二次第三次再有相同的感受了。但快乐的事有的并不是只有感官刺激才会觉得快乐,有的事无论做多少次都是快乐的。
那我们想想,那些让我们从小开心到大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一个朋友叫cc,她小时候在画画的时候很开心,这个画画并不是一个人画的时候开心,而是和同班同学xx一起画的时候开心,所以就算她长大了再怎么坚持画画还是没有小时候那么开心,并不是画画的乐趣变了,而是小时候那群一起画画的人不见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在那孤独的画画,乐趣当然会减半。
cc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她和父母说过,自己要去以画画为生,为什么非要以画画为生而不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呢?
因为在这份工作中,cc得到的不是爱,而是不尊重和不理解,若是cc一直带着这种心情工作的话,她心中只有日复一日增加的恨意和愤怒,恨父母的无知,不尊重,不理解和情感勒索。而画画竟然变成了自己想要离开这个岗位的一个工具?当往日的最爱变成了一份以维持生计为目标的生存工具,更别提往日的小伙伴听到我想以画画为生时的诧异表情,让画画变成了一种煎熬。
画画很有趣是因为,有人能分享,画画很有趣是因为我画的东西就只是我喜欢的,没有别的参杂利益的功利行为参与其中。
所以画画使cc快乐,能找回当时的快乐吗?完全可以啊,只要你发现当初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为什么快乐,就好了。
还有一个叫m的朋友,她小时候因为母亲的影响经常上台表演,但是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舞台上到底是在干什么?后来读大学了,她养成了上舞台丝毫不怯场,很hold住舞台的样子,当时他也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后来有一次,m喜欢的人在台下,她记得自己从来没有像那一刻那样想使尽浑身的解数来表现自己,从那一次开始,m彻底爱上了在舞台上表演,那种发自内心的表现自己的渴望从她骨子里冲了出来,特别是有喜欢的人或者关注她喜欢他的人在台下她就更加的兴奋,m爱上了这种感觉。她觉得感觉实在太棒了,这种强烈的狂傲的想表现自己的心情不就是最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吗?
所以等m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以后,她就把这种想要表现自己的心情一支延续了下去,做一切能够表现自己的事情,比如在网上录歌,报舞蹈班,自己录舞蹈传到网上去,拍搞怪视频,或者更多表现自己的视频,甚至想当一个网红,这些都是顺应自己第一次体验到的快乐的内心,其实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她们在追求自己的爱好的时候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感。
cc:情感联结,认同,同类的相吸,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而不是被别人强加想法。她就会感到快乐。
m:被看见,被喜欢的人看见,被关注自己的人看见,被不喜欢自己的人看见,被很多很多人看见,当她意识到自己被看见了,她就觉得自己的价值实现了。她就会感到快乐。
所以,从小一直都快乐到大的事是一直都有的,我们这里要搞清楚的是,那些快乐的事贵是在自我的什么价值,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你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快乐,并一直去做感到快乐的事,快乐会一直持续的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