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了,翻了翻2017年的新年计划,原来这个计划有点另类,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
日记的首页写着一条原则:
如果是对的,只管去做,其它由它去吧!
然后下面列着8条「不做」的战略,比如「不准跟朋友随便出去吃饭」、「不准去KTV等热闹嘈杂的地方」、「不准抱怨家人」、「每天使用微信不得超过2小时」……
一年下来基本做到了,现在回过头发现这种「另类的新年计划」的意义:「不做」比「做」更重要。
新年一开头,就给自己立下这些「清规戒律」,不符合新年的「新」,这不就是束缚了自己的可能性吗?
的确,看起来束手束脚,但如果换个思维来看,这些「不做」,其实是给自己定下「边界」。认清自己的边界在哪,承认它们的存在,做足准备,在边界内把事情做好,而不去追求虚妄的目标。
如果你要去判定一件事对自己是否是对的,那你需要自己的一套「原则」,而这些原则就是你的「边界」,而「不做」恰恰就是为你划清了边界。
拿我的几条「戒律」分析一下:
「不准跟朋友随便出去吃饭」
珍视自己的时间,就不会随意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聊天里。跟朋友见面,先确定好聊哪个话题,双方做个准备,见面时做到言之有物,是对双方的尊重。
「不准去KTV等热闹嘈杂的地方」
2016年被公司拉去一次KTV,那是我第一次去,也是我最后一次去。刺耳的噪音,对情绪和健康毫无益处,单这一项,KTV就不是我想待的地方。回来立马把这一条边界,写入2017年的计划里,无论是谁提出去KTV一概拒绝。
「不准抱怨家人」
我反省过自己,虽然很少抱怨,但有时却会对家人忍不住抱怨。有抱怨,对别人抱怨去,但实在没理由抱怨自己的家人。不要以为家人爱自己,就可以去伤害他们。
「每天使用微信不得超过2小时」
这条对我来说,不难做到,不过还是要提醒自己。自己一般一天看三次微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睡觉前检查一次。根据一年的数据来看,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要少于使用「得到」,一般使用微信时间在1~1.5个小时。
……
既然是做计划,详细可量化是很重要的。尝试用「边界思维」重新转化新年的目标,你会发现新的可能。下面你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计划:
Do:计划读100本书。
Don't do:每天读书不少于30分钟。Do:写文章超过200篇。
Don't do:每两天写不少于1篇文章。Do:减肥10斤。
Don't do:每周跑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40分钟。
你看,如果按照「做什么」的逻辑,计划读100本书,那就纯粹是完成目标,对个人并没有多少帮助。
反倒是给自己定一条「边界」,看似很死板,但其实提供了更多可能、更多的弹性空间。如果做到了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那一年下来阅读量肯定也不少。做到多少不必过于在乎,反而是做事的过程和质量更加重要。
新年,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不做什么」,清楚自己的边界,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新年计划,不是去追求新鲜,而是把对你最重要的事情持续地做下去。
与其立flag,给自己打脸,
不如守住「边界」,遵从内心,持续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