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意含,就是说服”,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呢?意含产生说服力进而发生改变是一段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的点。
今晚我和儿子为如何安排好上课时间发生了小小的争论。在这个过程我小心翼翼地实践了说服力的课程,结果不十分理想但也不算糟糕,说到不糟糕是我做到没有因为小事情而搞得鸡飞狗跳。晚上就在美术老师和孩子通电话的过程中,孩子的外教网课也开始了。于是我很负责很克制地给孩子第一次提醒,孩子用手势告诉我别打扰他,马上就说完。课程开始5分钟,我的心实在静不下来了,这次我直接对孩子说上课时间到了,他给美术老师说明原因放下了电话,但是满脸的表情都是抱怨我打断他接老师电话。英语课程结束后我询问孩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更好呢?孩子回答美术老师难得主动给他电话谈学习的事情,他就等耐心听老师电话。于是我又习惯性的对孩子建议:你可以直接给美术老师说对不起我的网课程开始了,我上完网课给您回电话好吗?结果呢,孩子不耐烦而且坚定地回应我,我认为老师难得主动给我打电话,就应该听完老师的电话。我因为学习了说服力课程,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情绪和方法都出了问题,就没再和孩子争论,但是我心里对孩子为了接老师电话延误英语网课的处理方式还是产生了不满。
经过对课程复盘的过程里,觉察自己的问题:1.一开始就没有接纳孩子处理问题的观念、感受、方法,自始至终没有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看见和确认,那么孩子认为我根本就无法体会他的为难,自然对我的表达给予同样反馈。2.孩子清晰地知道两位老师的时间冲突,他在两难境地里做出选择或安排但被我打断了,自然没有听我说话的好心情。3.课程结束后我依然没有对孩子给予看见和确认,却直接抛给孩子一个未来类似场景的假定,孩子源于今天真实发生的感受坚持表达自己的观念。
所以好的说服力是一个内修的过程,接纳是美好的起点,做到说服自己,有效的说服力才会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