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产生很奇妙,事情的起因是毛毛虫和一个朋友聊天时聊到了他去台湾潜水,从旅游潜水又聊到了在海底看到了——皮!卡!丘!
于是虫宝宝惊呆了,本着好学的天性,把"皮卡丘"找了出来。
说的就是它!
没办法,毛毛虫被它萌化了,于是找到了更多关于它的图片。
之后,毛毛虫就在想那深海还有其他脑洞大开的生物吗?
果然,我找到了它们。似乎找到了宇宙另一番天地~
这张照片的海底水深为4100英尺(约合1250米),好像小宝宝,不知道它名字。
一个小朋友在新西兰出海时把"大洋神母的阴道"给捞上来了,前一个词是属名,"海洋神母女泰坦特提斯";后一个词是种名,"阴道"。 它们和我们同属脊索动物门,只是发育中退化掉了脊索而过上了浮游生活。透明硅胶般的身体里分节的结构是鳃裂,相当于我们从锁骨直到耳朵的部分;窄端有开口,里面是嘴和肛门;那一小团不透明的东西是内脏,里面有神经系统。纽鳃海樽通常会并排粘成巨大的群落,偶尔脱落下来如果不被吃掉,就可能发展成一个新的巨大群落。
螃蟹——的幼体。 甲壳动物的一生要经历比昆虫还变态的变态,螃蟹最早几个阶段在雌蟹的"团脐"里完成,比较简练。 上面一排是蚤状幼体zoea,分别来自蜘蛛蟹Maja squinado、长脚蟹crab Goneplax rhomboides和指蟹Thia scutellata,它们是海中的浮游生物,经过几次蜕皮变成下面一排的大眼幼体megalopa,左边和中间来自瓢蟹属Carpilius ,这个阶段很像虾。之后,它们蜕变成幼蟹,除了没有生育能力基本完善,最后才变成成蟹。
这种奇特的鱿鱼被称作"米老鼠鱿鱼",它们是在水深3000英尺(约合900米)的海底峡谷中被发现的。克拉克说:"这种生物生活的区域离海床很近,一般很少有这样脆弱的生物会选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但是它们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本身同样可能是非常脆弱的。有一次,克拉克和他的研究小组操作的水下摄相机不小心触碰到峡谷的侧壁,"引发了一次微型滑坡,我们整个沿着坡壁向下滑动了几分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证明了这些环境是多么的脆弱。
翻车鱼,长着翅膀的海洋子弹,它是世界上一次产卵最多的生物。
和那些形成海岛的珊瑚成片成片的大面积分布生长方式不同,杯珊瑚,如图片中这种生活在水下3200英尺(约合1000米)深海底的珊瑚,却伸展着自己的杯状骨架过着单独生活。这种珊瑚伸展可达3.5英寸(约合9厘米),最大的杯状珊瑚产于新西兰附近海域海底。
这是人类首次拍摄到巨型海怪皇带鱼的神秘生活,2013年在墨西哥湾水下探测时的意外收获。 这是一条月鱼目皇带鱼科的巨皇带鱼(Regalecus glesne),与鲈形目带鱼科的海产没有瓜葛,而且一身凝胶极难吃。它们体型极其巨大,可超过10米(参1楼链接),又常被搁浅,是民间海怪传说中的一大原型。 在这个镜头里,可以观察到皇带鱼身上光彩熠熠,那是一层具有反光能力的鸟嘌呤分子,它们与头顶修长的红色反光鳍条一起迷惑着潜在的捕食者。垂直的泳姿也起到了减小仰视面积的隐蔽效果。
它看上去像一个半透明的草莓,还会在海洋里发出强烈的蓝色磷光,隔着几十米的海水都能看到——这是尾索动物门樽海鞘纲磷海樽目的火体虫,Pyrosome sp.。 它们是集群的浮游生物,由几百到上万个互相愈合的小海鞘个体聚成一个中空的圆锥体,尺寸从一厘米到几米不等。每个个体都在内外表面开口,将海水从外面泵到里面并过滤其中的食物,向后喷出的海水还能给火体虫群落提供微弱的推力。 它们的光来自内部共生的发光细菌,当一个火体虫个体发光的时候,周围的个体也会发光回应,最后形成了扩散的光涟漪。
海洋生物学家在大西洋海底中部山脊(Mid-Atlantic Ridge)海域超过一英里深处发现了这种体长6英尺的八足类生物——一种奇特的章鱼。这种章鱼竟然有着类似大象的外表,有两对超级巨大的"耳朵",如果章鱼没有粘性吸盘,那么这将是它最大的缺陷。但是,对于深海小飞象章鱼来说,它们却懂得努力弥补这一缺陷。
在通常章鱼身上长有吸盘的地方,小飞象章鱼长的却是一种耀眼的发光器官。它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发光器官来引诱捕食目标或吓退入侵者。小飞象章鱼以某些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这些甲壳类动物常常是被小飞象章鱼的光线所吸引而来。一旦发现猎物靠近,小飞象章鱼就会立即抓住它,并通过身体所产生的一种粘液网困住对方
姑且叫多毛蟹吧,科学家们是在距离海面3000英尺(约合900米)的海山顶部附近的岩石堆中发现这种小小的螃蟹的。这种螃蟹在2008年被首次发现,它们似乎仅分布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部附近海域的海底山脉地区。
蓝色舰队里的帆船,帆水母Velella velella。 它们是一种管水母,圆盘和帆是水母体,下面有很多有毒的水螅体触手,捕食其它水母,不过人的脸皮太厚,它们蛰不动
红宝石乌贼,中文又叫幽灵蛸。不同于其他章鱼鱿鱼和乌贼。幽灵蛸没有墨囊。
难得一见的粗鳍鱼幼鱼,于是将它拍摄了下来,看上去仿佛是一个优雅的小公主。 粗鳍鱼是月鱼目粗鳍鱼科鱼类的统称,生活在远洋海域,潜水较深所以很少见到活的。像同目的皇带鱼一样,它们成年后会长得非常大且长,通常都在1米以上,达到四五米也不稀罕。但作为幼体就长得像金鱼一样,鱼鳍修长如丝。
环节动物蛰龙介,Terebella Emmalini,它们口周围的附肢又多又长,这在穴居的环节动物中很多见——海水流经这些触手之后,有营养的碎屑就被过滤下来,由纤毛送到口中,真正的饭来张口
腹足纲瓷螺科的水晶瓷笠螺(Thyca crystallina)是一种非常小的淡蓝色海螺,它们的颜色来自它们独特的行为:吸蓝血。 这种海螺是一种寄生生物,它们的寄主是一种蓝色的海星,蓝指海星Linckia laevigata。水晶瓷笠螺紧紧地贴附在它们身上吸取淡蓝色的血淋巴——血液和淋巴液的混合物。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它们退化掉了海螺常见的螺旋,变得像帽贝一样。此外,它们也是一种两性异形,雄性寄生雌性的生物,雄螺只有雌螺1/10大,寄生在雌螺身上除了授精什么都不用管。
这里是水深5000英尺(约合1500米)的峡谷底部,这种尚未确定具体种属的水母可能属于某种爬行类水母品种,它们仅生活于深水环境中。克拉克说:"它们身后拖拽着的长长的触手可以用来捕捉微小的深海小生物。而它暗红色的腹部在深海漆黑的环境中是看不到的。"
须腕动物,迷一样的神奇生物,生活在深海,是一群不需要太阳的生物——它们的能量不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它们养了一群化能自养细菌,在深海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下水道一样的是它们分泌的管子,红色的是嘴边长的须子,多的可达几万条,细菌就住在这里面
这是斑节海龙属Dunckerocampus的强氏海龙Doryrhamphus janssi,修长的身体可以长到14厘米(好熟悉的长度),中段橙色,头尾蓝色,尾巴像一面团扇。
它们分布在太平洋西部,有时会被养在水族箱里——但是很难存活,因为它们很挑食。
像其它海龙一样,它们的雌性也把卵产在雄性腹部——我可以很形象的形容一下:啃得只剩两溜的玉米。
这是一种新种的海绵,属于蜂巢玻璃海绵一类,它长着一副硅质基底骨骼,显得"脆弱而美丽"。此次发现的这一样本生活在水深3100英尺(约合950米)的海山地区,并且它并不孤单。克拉克说:"很多小虾在这种海绵里安了家。"
基瓦多毛怪--基瓦多毛怪"(Kiwa hirsuta)也被称为"雪蟹",发现于复活节岛附近海域。科学家称,这种动物与其它甲壳类动物截然不同,因此他们为"基瓦多毛怪"新创了一个动物类别和新的科属。这种动物在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以南900英里处的2298米深水中发现。
科学家汤加拉海山地区发现了这种新的舌鳎品种。 和其它许多扁平体型鱼类一样,这种舌鳎的两只眼睛都生长在身体的同一侧,它们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的海山地区。克拉克表示,它们在这些地区以温暖的富含营养的水流附近生长的菌网为食
这是一只护卵的雄性海蜘蛛,不知道什么具体物种。 海蜘蛛看上去很像陆地上的蜘蛛,而且同属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但它们不同纲,海蜘珠属海蜘蛛纲,蜘蛛属蛛形纲。 海蜘珠也有一对很小的螯肢,头胸部细长,腹部很不发达,看上去类似海藻的碎片,雄性的大腿根上有卵袋——它老婆产下卵就把孩子撇给他走了。
这个是60多种酸浆乌贼Cranchiidae中的一种,生活深度最深可达海面以下2000米。这一科头足纲生物都有一个不成比例的大"尿泡"——它们会在体内充满氨溶液,用来增大在深海中的浮力。它们还是一种发光生物,眼底会发出淡淡的光,这有助于隐藏它们向下投射的影子——很多深海鱼就是通过仰望轮廓捕食的。
科芬鱼
关于一只毛毛虫
想要成为蝴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