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以来,我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都没有太多的印象和感触,那么多人喜欢它,我知道它很经典,但是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属于“别人的故事”。
直到和许久没见的R聊天那一刻,看她随意却认真讲着我们毕业分别几年之后发生的故事,我忽然被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击中了: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和R毕业之后再相见,是在她的婚礼上。我看着R这个新娘子,在自己的婚礼当天,那么淡定从容地安排着大小事宜,大到婚礼当天现场的布置和仪式流程,小到婚礼上用的皮筋,安排跟妆和摄影师提前吃饭,接人待物每一项细节都得当合体。
我去过几次朋友的婚礼,每一场几乎都会有一些临时状况发生,即使在娘家人和伴娘的帮助下,新娘子依然会手忙脚乱。R这副不慌不忙的神情,简直太是她的风格了,我几乎都要忘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出门开会、比赛、上新东方课的日子,她也是有条不紊地安排所有事宜,照顾着我这个名义上的“学姐”。
我的这种感叹,到了当天下午婚礼结束完我们在屋里休息闲聊的时候,转化为一种哭笑不得的惊讶。她居然掏出一份“婚礼筹备方案”给我看,方案用红色的A4纸张打印,里面赫然列着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人员分工、"项目"接亲和婚礼流程、物品准备、费用状况、联系人方式、备注等。
我大呼小叫,“天哪!这简直太是你的风格了!难怪突发状况那么少,原来你还准备了这个!” R不以为然地说,“是呀,就当作一个项目来弄嘛!婚礼一周前我还组织家里人开了会,过一遍流程。虽然家人亲戚都会帮忙,但是有些忙别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帮,所以全部列出来,这样比较清楚,也不会乱。”
我看着她,她还是像很多年一样认真细致拿得了主意,做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份成熟和胸有成竹的自信。
“我这几年锻炼得可擅长做这些项目策划了,刚工作的时候去了一家事业单位。一开始被分在无足轻重的职位上,同事们虽然人都很好,但是总有点觉得像是在混日子,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琐碎的工作,每天聊聊日常,和别人聊起来会是就职于某某单位,年终奖拿了不少之类的事情,总觉得少点儿什么。我没法想象自己如果一直在这里呆着做同样的事情会是什么样子。”
“后来参加过一些单位的演讲比赛,或是被抽去帮忙做一些项目,领导觉得小姑娘能力还不错,时不时地会叫我过去帮忙写文档。其实那些也不难,但是单位没什么合适的人做,那些项目策划或者说明书之类的属于我不感兴趣却还是能做好的范畴。和以前在学校里做的那些活动策划类似,以前咱们都做过嘛,这些做起来也算轻车熟路。”
“再后来,直属领导不太愿意我总是被大领导抽调去干活儿,有时候夹在中间也没法做事。我自己其实也希望有更好的发展,总不能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做一辈子吧,就更加努力做事情,也抓住每一个机会表现自己,更多的人也都开始知道我了。”
“但是我努力了很久,在这里始终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哪怕所有领导都认识我了,也有大领导认可我,可还是没有办法跨越很多难以道明的障碍,有的人甚至会在背后觉得小姑娘太张扬了,认真个什么劲儿啊。你知道吗?就是那种拼了命努了力,可还是觉得未来每天看不到希望的那种感觉。”
我看着她一脸平静地讲述这一切,想起了以前本科时,我们俩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常常会拎着水壶,在宿舍楼下或者操场上,站着说上一两个小时。那时候我们也会聊到类似的事情,讲述自己的困扰,互相分析出主意,给对方鼓励和打气。
我能够想象到她的那种挫败感,也知道她有多努力,从以前在学校念书时她就是,明明可以靠天赋吃饭,却依然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每一次考试,每一场会议,努力的结果也常常让我这个时常抱着打酱油心态的人从心底里佩服和自愧不如。
那时候起,我们就属于不被理解的少数派,甚至看起来有点不大合群,总是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目标。大家在宿舍闲聊,或是考试前集体去K歌,有空的话插上几句话,没空的时候却也不会随大流放下手中的事情。那时候也会有人半开玩笑或者不直接说,认真个什么劲儿啊。
虽然那时候,我们并不像现在这样因为更加成熟而目标清晰坚定,但是我们始终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我们不想永远被困在一个闭塞的环境,不想天天被无关痛痒鸡毛蒜皮的对话所包围,不想要和周围的人交流一些所谓“矫情”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却不被理解。
那时常常参加比赛或会议,和其他环境中优秀的那些人接触过,折服于他们的思维和谈吐,那种光芒盖过了平凡的五官,脸庞生动而光彩。
因为瞥见过一眼外面的世界,所以不想要自欺欺人,觉得心满意足现世安稳。
后来我们真的做到了,先后换到自己想去的环境,接触周围的人发现大家说话做事都是同类人,有一种新鲜却又熟悉的安全感,那些看似矫情的形而上的东西,说出来都会有人理解。
R接着说:“我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试过所有的路,但是所有的路好像都走不通。我也纠结过,但还是放弃了,我不想一辈子困在这种环境里,过这种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哪怕辛苦一点,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义,被人认可。所以我跳槽啦!”
我想起几个月前联系R的时候,她告诉我,她跳槽了,想去当老师,在准备考教师资格证。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才是我认识的R!我一直都想象不了,R这样的人,能够满足于一辈子在那个地方,做一个听命的人,收起翅膀,慢慢地磨掉她的光芒,虽然我相信以她的能力,在哪里都会展露头角。
“虽然待遇上短期内没有那么好,但你会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看到希望,一点点从内而外撑起自己的一片世界。也会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有希望,每一天都有期待。嗯,对,就是希望!”
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周围有人提起这个词了,看到比较多的也是在一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中。我知道“希望”这个词,就像“文青”“梦想”一些词一样,在这个时代被玩坏了。我们那么地羞于谈这个词,说出来自己就好像觉得别扭和矫情,甚至会用一些嘲笑或者漫不经心来掩饰。
我们慢慢地开始像小时候那些讨厌的中年人靠拢,变成一个不经意泼别人冷水、随时准备打压别人的人,却险些忘了我们小时候,也曾立志不要变成那样,要做一个阳光单纯、积极向上的人。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重新被这个词散发出的正能量包围了。
我问R,在经历这种蜕变过程的时候其实很痛苦吧,像在走不知道还要走多久的夜路,前方一片黑暗,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走出去。
R点点头:“有时走着走着,也会觉得要走不下去,没有氧气一样。但实际上,纠结要不要继续也没多大意义,因为再也忍受不了回到那种没有希望的世界,不如索性就一条道走到黑,也许走着走着,前方就能找到一条更为明亮的路呢也不一定。只要挺过来了,就觉得又成长了。”
我怂恿R,要不要写一篇冲出体制的文章,借机梳理一下这近三十年的成长,要声情并茂的那种。
R哈哈大笑:“咱俩聊天的这架势,已然站到了文学的山头上。我想好了,题目就叫做‘我要选择我的人生’,要火!”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To R,给我们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