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前言
忙里偷闲的周末,终于找出一块时间来补听1799元的年目标课程,包括一看就很重要的“课前作业”——阅读“价值思维”文章。知道会枯燥难懂,但也知道肯定会从中啃出惊喜和快感,还是充满期待的。借助Mac自带语音朗读让自己进入状态,结合关键内容的反复阅读和思考,得到了第一刷的满满收获。(ps:其实第一刷都是至少二刷)
一、关于价值的两个关键问题
我们头脑中产生的每个想要去执行的想法,都应该先暂停并思考价值相关的两个问题:
翻译印象为:
1.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
2.它对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益吗?
根据思考结果,判断是否要执行这个想要做的念头。
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必须思考并谨慎确保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因为价值受时间和行为两个变量影响,从这个根本上来看,那些最终能够做出一番有价值的事业的人,必须做对两件事:
1.正确的事——行为;
2.足够多的积累——时间。
从时间方面来看,因为一辈子毕竟是有限的,所有觉得一辈子还挺长的人,多少有点目光短浅或鸵鸟思维。而一辈子时间有限,意味着你必须从一辈子时间中拿出一大块时间投入到你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上,那么大一块时间必然得依靠从每天中拿出一部分,最终积累到一起才能实现。因此在你的每一天,你脑海中迸发出的各种想要的念头,必须因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而做出取舍,确保人生价值的实现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再考虑奢侈地将一部分时间分给毫不期待价值产出的娱乐休闲事项。
这就说到了行为方面。事实上,由于人的天性——喜欢快乐,讨厌痛苦,一般未经过长期训练进化大脑的人所产生的大部分念头,都是可以归纳为:我想要娱乐休闲、我不想要迎难而上。如果放任自己的原始人大脑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什么念头就立刻不假思索地满足,那自己的命运也只能像皮球一样靠着环境的被动变量被人踢来踢去,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度过一生了。
所以,基于人生真的很有限(不过900个格子,怎么养生也不可能把有限变成无限,何况养生也是个有投入产出比的事),基于每天都是24小时(怎么管理也不可能变慢或者变长,不按律作息还会影响稳定的发挥),我们必须暂停,判断每一个想法的价值。
二、关于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一件事的价值判断,原文“第四部分:价值思维是什么”中这段论述相当精彩,完美融合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自己想要什么价值(B)?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这涉及到时间长度的问题(我在哲学+问题中论述过该内容),如果是一生所追求的价值,那就来自于你的人生观,如果是短期所追求的价值,就来自于你的价值观。可是,这两种观念如果可以自洽的话,比如有一个稳定的假设,基于这个假设可以持续推导出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那这个假设就是你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你的三观体系越清楚,才能真正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价值,那这个部分,我也将在后续的三观体系的文章中进行详细讲解。
原理都理解了,就剩下训练了,操作的关键看起来也很明白,就在于问自己两个问题,原文还借用黄金思维圈模型,提供了一个更简化的办法,来帮助自己形成价值思维,那就是——只问一个问题:
“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遇事多问这句话就没错了。
三、对“个人成长”不同理解暴露可怕问题
文章第五部分说了个人成长和价值思维的关系,也是最触动思考的部分。
这个部分从价值公式来看个人成长,最后推出定义
个人成长就是个体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变化过程,它是狭义的,只指“有意志的成长”,是一种主观意志发挥作用的价值变化过程。
但是,我从前面看下来的过程,其实预先产出了一个自己对“个人成长”定义的表述。通过对比,我发现了我的表述和永澄老师的表述之前的差异,在于他采用的是更偏重结果导向角度的过程描述,也就是围绕价值变化发生的结果来表述个人成长的定义,我可以翻译为:个人成长了,那就说明个体通过发挥主观意志,让自己实现了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变化。(尽管后面的论述强调了成长注重过程,但下定义时还是从价值结果角度来界定。
而我从更偏重过程角度表述为:个人成长,就是个体通过发挥主观意志,确保自己的行为使价值现状得以去往价值目标的过程。
仔细对比后发现,不同的表述,导致文字所指主体已经发生变化,准确与否已经不重要,差异暴露出的问题才最有价值。跳出自我来对比两种表述,可以这样强调差异:
永澄老师的表述表明——个人成长,实现了价值变化才算。
我的表述方式潜台词则是——个人成长,方向对了就算。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思想上的惰性信念和让自己心安理得懈怠的借口,“我一直在努力确保自己成长”正是一种难以察觉到的骗过了自己很久的伪装,一种“反正我努力了,方向也对,结果交给未来”的态度,看起来似乎很难看出问题,实则是不愿直面“要对结果负责”的成长真相。
再上升一个维度来看,你有没有在成长是自己的事(过程),社会体系只在乎你可以拿出的价值(结果)。前一种显然掉进了“反正我有价值”的自以为是,后一种是社会只认你的使用价值。你的使用价值就是站在他人角度看见的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你的作品声音。
四、出乎意料的三种状态
这个部分的论述结果,相信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因为大多数人对价值积累、价值交换、价值变现,3种状态的排序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这样的顺序,而永澄老师作为少数人之一直接告诉你“做少得多”的规划:
价值变现>价值交换>价值积累。
虽然有点意外,但是我们去结合一些自己身边的案例想想就会发现,这才是世界运作的真实逻辑。
一辈子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并不断想办法提升效率的人只能获得线性积累,偶尔的黑天鹅事件还会让人一夜回到解放前;时常与别人往来、互通有无的人,则不需要那么费力,就可以获得还不错的生活,如果能进入一个好的网络提供自己的使用价值,则除了自己份的收益还获得了组织份的收益;而那些一开始就想着为市场提供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人,或者因为趋势而提前布局的人,则给自己的有限个人价值乘了一个近乎无限大的变量,成为靠被动收益实现跃迁的少数人。
我们认识的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逃不出这3种状态或者它们的变化组合,而看懂并掌握这个原理,则几乎等于掌握了规划命运的能力。而我最初在朋友圈推荐本课程时,就写到:“命运是什么?是你一生中每一次选择形成的轨迹……”。如今看来,真的一点都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