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看似是一个动词,实则是一个名词,特指在北京漂着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形式上的户籍,也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房子,甚至连工作、住所都是流动的。他们像水中的浮萍,像田野里的蒲公英,表面柔软无根,其实处处是家。
《后来的我们》就讲述了北漂见清和小晓相互取暖,又在即将扎根生息之时无奈走散的故事。
01
见清说:“毕了业,谁愿意离开北京。每次路过天安门的时候,我就想,所有最神奇的事,都会在这里发生。我明白北京不是我的家,我宁可拥抱现实中的无家可归,也不想放弃博一把的机会。”
小晓说:“在北京,好像每一天都能遇到新鲜事,有趣的人,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实现。虽然挣钱不多,空气和水也没有家乡好,但是我得试过了,才甘愿回到小城市,去过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的下半生。”
因此,二十二岁的他们,带着共同的梦想和勇气,什么赚钱做什么,不断地变换着工作,不怕苦,也不怕累。
为人父母的人,特别看不惯年轻人喜欢新奇、不计后果的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忘了,年轻时,梦想真的可以当饭吃,因此也就有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不顾家人的劝阻和前路的艰险,毅然决然的留在北京打拼。
可惜,漂泊者的生活就像行走在漆黑的地道里,最怕有一天,你的勇气耗尽,眼前还是漆黑一片,那种无助、凄凉会将整个人吞噬,不留一丝痕迹。
见清的两个同学就是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找不到方向,无奈地也是及时地返回了家乡。而见清和小晓被彼此强大的磁性吸引,他们在北京的生活依然艰苦而困顿,似乎毫无出头之日,但他们两个人的梦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足以照亮前方,他们的爱像一个火把,可以相互取暖,不至于绝望。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终于不用打零工,做最底层的工作。虽然他们依然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每天一睁眼,可以感觉到梦想又近了一步,生活充满了希望。
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当见清在春节时用所有的年终奖租了一台车“衣锦还乡”准备大肆炫耀时,看到昔日的同学都已经事业有成,终于不堪重负,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02
从此,被房东驱赶、与客户吵架这些习以为常的事都像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开始担心自己给不了小晓想要的生活,两人的关系也迅速裂变,走向分手。
分手后的见清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孤注一掷,他说:“分手好像给了我一个喘息的机会。拼在北京,好像上了赌桌,没有输光,就还能再来,没死跟活着是两回事,但我必须逼着自己去全力以赴。”
见清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成功了,可他却悲哀的发现自己奋斗多年的结果与他想要的生活差之甚远。十年后,他娶妻生子、有户口和大房子,但依然没有找到自己心中的家。
小晓更可怜,她不愿意面对见清怜悯的眼神,固执地说自己活在北京,就是不想过一眼就看见未来的生活,可她随即又忍不住说:“I MISS YOU(我错过了你)。”
是的,她错过了一个家,错过了一个愿意为他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人,正像游戏里说的那样:“伊恩再也找不到凯利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再也不会有色彩了。”
03
表妹也是一个有梦想不甘平庸的女孩,研究生毕业后和他的男朋友留在北京打拼。她在一家中型企业工作,男朋友博士毕业后在高校任职。两人也算北漂族里条件比较优越的,他们都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五年后,他们不堪忍受房东频繁的涨租,毅然在五环附近买了一套七十多平米的房子,虽然每天上下班需要四个小时的路程,但她乐此不疲。只是这样的美好并没有维持多久。
孩子出生后,他们请父母过来照顾,一家七口挤在狭窄的房子里。为了让孩子继续吃母乳,她每天在公司厕所里偷偷给孩子挤奶。公司经常加班,她回到家已经深夜,看到孩子熟睡的面孔,她只有深深的自责。
最糟糕的是孩子因为年幼经常生病,她反复请假引起领导不满,将她调整到其他岗位,工资降了一半。家里的生活在高额的房贷前相形见绌,她的心情也日益变差。
问题还不只如此,她的父母对北京的生活极不适应,孩子见不到她,与她的关系疏离,公公婆婆经常生病,需要他们探望寄钱。终于,他们不堪重负,恰好家乡省会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于是彻底放弃了打拼十年的北京,黯然回到家乡。
她的同事与她情况相仿,房子买在比他们更偏远的京郊,每天早上六点多开始挤公交,晚上回到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看着小区里出来散步的人,心里不是滋味。如果加班到九点以后,只能花费160元打车回家。
每天的奔波,让他们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没有户口,让他们感受到种种的限制。去其他大城市,哪里都一样,回家乡的小县城,还是找不到好工作。他们没有任何更好的选择,只能留下,只是他们至今不敢要孩子。
梦想,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一文不值。
也许,这就是北漂的痛,不努力,没法心甘情愿的回到小城市,去过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的下半生;努力了,又必然会舍弃很多,迷失了初衷。似乎无论成功与否,漂着漂着,都再难找到家的感觉。
也许,这也是我们人生的痛,年轻时,有一腔热血,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中年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没有了追求的勇气和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