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跌岩起伏、或平平淡淡、或惊天动地、或默默无闻……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好的故事,结局总是相近的,就像白雪公主历尽苦难,终于遇上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一样。不好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幸,或抱怨命运不公、时运不济,或怨天尤人、懒散堕落等等。
我喜欢听故事,除鸡汤之外,一是自我认知清晰,我不认为自己会有那么大的毅力和勇气支撑我坚持下去。二是故事主人公是陌生人,离我太过遥远,不足以引起共鸣。三是我觉得但凡是鸡汤,都不乏添油加醋,真实性有待考证。
我喜欢听身边人的故事,一个个小人物的他述或自述,那些生活里的大多数,那么真实、贴切、触手可及。听着他们的娓娓道来,开心也好,悲伤也罢,心跳的频率是相同的,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实感,也会为之动容,感同身受。
01
小时候,村里有对模范夫妻,结婚数年感情一直很好,一双儿女生的乖巧俊俏,夫妻俩为人热心和善,在村里口碑甚好。后来,妻子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丈夫悲痛欲绝。念在孩子年幼,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孩子长大。有人多次提出给他介绍对象,可以帮他减轻一些负担,都被他婉言相拒了,他总笑着说不急,等孩子大点再考虑这个事。大家知道,他是忘不了妻子,也怕后娘会对孩子不好。
孩子大了,各自成了家,大家笑着说他终于盼到头了,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享享福了。他也笑着回应:是,可以松口气了。无奈,天不如人愿,儿媳妇是个刺头。惹不起躲得起,他搬出来住到别人家的空房子里,依旧躲不过儿媳妇的各种找茬。索性跟着朋友一起南下打工,眼不见为净。出门工作两年多,儿子儿媳一个电话没有打过,回家带着打工省吃俭用的三万块钱,儿子女儿各一半,被儿媳知道了,又是一通大骂,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他委屈,可是又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的人,一个人坐在水库边抹眼泪,一时想不通,跳了进去……尸体在几天后浮到水面被渔民发现报了警,家人方知老人不在了……
故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故事主人公无疑是不幸的,可这不幸是谁造成的?很多人会说是不孝的儿媳,要我说,不全是,客观地说,彼此都有责任。中国的父母都有一种养儿防老的执念,总想着好不好都是自己的儿子儿媳,等自己老了还指着他们养老送终,所以竭尽所能、无限制地对他们付出,导致儿女把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一手酿成大错,到头来责怪儿女不孝的也是父母。
我总是在想,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件比比皆是,为何后辈父母不汲取教训,还在重蹈覆辙?儿孙自有儿孙福,放下执念,解脱了自己,也释放了儿女,让他们自由发展,福难有命,冥冥之中自有造化安排,岂是父母能控制得了的。放平心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乐的轻松自在,何尝不是对自己、对儿女的负责,不好吗?
02
婆婆性格很要强。以前家里很穷,父亲早逝,母亲瘫痪在床,婆婆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十三岁就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后来相亲认识了公公,为了照顾家里,早早就结婚生子了。公公性格安逸懒散,没有想法。婆婆也从不指望他帮忙,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刚结婚前几年,家里一贫如洗,婆婆背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开着小三轮车卖过菜、卖过豆腐、走街串巷卖小饰品、卖菜籽……能挣钱的东西都卖,什么挣钱卖什么。婆婆说,那时候穷怕了,一心只想挣钱,天天起早贪黑,通宵也经常,但从不觉得苦累。
九几年,有点积蓄了,婆婆想开个店做生意,不用东奔西跑稳定点,公公却极力反对,说婆婆瞎闹。婆婆不管,东拼西凑了几万块,开始装修买材料,却在家里抽屉底端看到公公私藏的两万多块钱。婆婆合上抽屉,没有质问,没有吵架,只是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把生意做起来的决心。后来,婆婆凭借这个店,养活一家五口人,买了房,买了车,买了店铺,还在老家建了五层楼……
故事是跟婆婆闲谈聊起来的。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没有大风大浪,没有跌宕起伏,只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前走取得的成绩。虽没有大富大贵,却也已知足,起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我、他,我们都是大多数,凤毛菱角太难,做好一个普通人就好。不用多有钱,刚刚好就好,就像婆婆说的那样,若是别人有一百块钱,我们有五六十就够了,知足常乐。
03
跟朋友聊天,说起找对象这件事。26岁,尴尬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个姑娘家,好年华也就那么几年光阴,父母挺着急的,忙着给她安排各种相亲,还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张罗。无奈,怕了父母,搬出家自己租房子住。
我问:那你是怎么想的,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啊。
她说:我没有逃避,我知道我们都是俗人,早晚有一天要嫁人,要结婚生子,只是这件事他急不来啊,不是我说我要结婚就能立马有个刚好合适又对眼的人出现在我面前,缘分这东西谁也说不准啊。我特别不想在结婚这件事上被安排,更不想妥协。
我理解她,纵观身边那些当初听从父母安排的婚姻,没有一个过得幸福的,要么婆媳关系不好,要么夫妻感情不好,要么两者都不好,中间夹着孩子,咬紧牙关硬撑着不堪一击的婚姻,不过两败俱伤而已。
对于另一半的选择,我们的需求和父母那辈儿的需求不同,我们不止有物质需求,还有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我们需要爱、需要陪伴、需要偶尔的小浪漫、生活的仪式感等等,这些在父母眼里都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东西,对于婚姻这件事,他们最喜欢以爱的名义替子女做主,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见解与建议,全然不顾及子女的感受。若是与他们争论,不是被冠上不懂事、不听话的衔头就是被扣上太傻、太天真的帽子,于是我们只能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们又会说我们木纳,不知道做回应,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只能选择逃避。若是顺他们意,找个他们认为合适的人嫁了,伤自己,若是不顺,伤的也是自己,区别是,前者是伤心又伤身,后者只是伤脑筋而已。
这些故事,可能你,或者你,或许每个人的身边都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或者正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不管这件事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差的方向发展,都希望你能冷静下来,问一下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要盲目妥协、随从。希望有一天,当你老了,膝下子孙满堂,你坐在摇椅上,笑着跟他们聊起你年轻时候的故事时,有憾无悔,有笑有泪,会庆幸当年的某件事自己坚持了下来,会感激遇见的某个人在关键时刻点醒了自己,会记得某一刻恍然大悟那种激动的感觉。翻开你的这本书,就算平凡无奇,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风趣,合上这本书,你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为其他外在因素所动摇。愿你我都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