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进行调研?
调研的第一个要素是弄清楚产品业务的优先级,并设定可以满足此业务需求的目标。第二个
要素则涉及对研发过程的理解,以便调研的结果能对最终的产品产生最大化的影响(补充说明,对敏捷研发过程,如假定,验证,调整过程的理解,有利于解决在什么阶段引入用户调研的问题)。
调研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为了最大化调研结果,优先选取产品最重要的特性来开展。产品特性的重要与否,取决于该特性是否有助于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达成产品的业务目标。因此,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对业务的影响,整理出一个问题或者步骤清单是第一步。每一个问题都代表着一个研究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聚焦在调研计划上,并帮助我们发现如何通过产品的改进来实现目标。
通常来说,调研的的操作过程如下:
1.1,收集问题并将他们转化成为目标
1.2,对这些目标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1.3,将目标重写成为待回答的问题
2, 调研些什么?
如何收集问题?可以先从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入手,这些人通常包含:产品团队的负责
人、设计师、运营推广人员、客服人员、开发人员、用户等,甚至是包括其他的利益相关团队。可以邀请他们来回答以下问题:
2.1,从你每天的工作来看,产品需要解决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2,是否存在一些无法满足目标的情况?如果有,是什么?
2.3,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是你希望有答案的?如果有,是什么?
3, 什么时候进行调研?
在明确了调研内容,为什么要进行调研后,需要弄清楚的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
行调研?对于Code平台,我调研的介入时间点是:
3.1, 当有新的产品特性需要进行策划的时候,可以验证是否具备强需求性
3.2, 当新的产品特性发布后,希望可以了解用户对该产品特性的理解与使用满意度
4, 调研对象是谁?怎么选取?
在明确调研时间点,目标,及价值后,需要考虑的是调研对象的选择问题。通常,可以考虑通过市场细分的方式,来进行用户的筛选。比如,根据用户的不同属性特征,性别、年龄、职位、教育水平、地区、社会阶层等,进行用户群体的划分,并与产品的特性进行映射,从而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组合策略,不过这种情况更适用于研发新产品。
用户画像是什么,能干嘛?
“张月明,设计师,月如1万,喜欢青春文学、看电影,不喜欢运动和理财”。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用户画像:将用户信息标签化,把抽象的用户信息变具象
通过得出这部分用户的的画像特征,猫眼电影在进行首页电影推荐的时候,就可以把”小说IP改编的电影周边“推荐给TA。让产品和营销做到投其所好。
什么是典型的用户画像过程呢?
第一步:通过数据分析将用户进行客观分类,确定目标用户
第二步:用户调研与标签整理
第三步:数据聚类分析与画像框架搭建
第四步:各维度权重调整,得出用户画像
在国内近几年的用户研究工作中,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特别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已经广泛采用日本发明的KJ法(亲和图法)来进行信息的分析整理,但同样流行于日本的KA法却很少有人熟知。本文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下如何在KJ法的基础上,结合运用KA法的“双K结合”用户研究方法。
KJ法 是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于1964年发表,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技法很快得以推广,成为日本最流行的一种方法。KJ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比较分类的基础上由综合求创新,KJ法对卡片进行综合整理比较有特点。KJ法至今有近50年历史,也一直非常流行。
KA法 是浅田一巳(Kazumi Asada)发明,它是基于一定的定性信息和文字表达,试图产生新产品创意和行销策略的一种方法,KA法的核心是制作KA卡。
第1步到第3步是定性用户研究的基本步骤,这里就不做更多表述。
第4步:用户访谈内容脚本化的意思是将用户访谈过程中的访谈内容整理成文档,且有个要求就是尽量保留用户原话描述,防止信息二次加工过程中失真。这个文档里的文字描述也就是原始的用户需求其实就是KA卡制作的基础。
第5步:分析数据及总结得出假设。这个步骤里就要结合使用KA法和KJ法,先利用KA法将上述访谈中的文本描述制作出很多张KA卡,然后利用KJ法将KA卡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分析得到新的设计概念。
第6步就是将双K法分析出的新的设计概念运用到设计中。
KJ法又名亲和图法,是日本人类学家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所发明。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所谓实地调研或人种志调研)会收集到大量相对零散的事实,如何对这些定性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类、识别规律,从而建立假说或发展理论。KJ法最原始的核心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也正因此,它十分适合用于UCD流程中的需求探索阶段。
亲和图法是对原始素材进行自下而上地归类总结的方法。在UCD流程的需求探索阶段,我们往往通过实地调研或深访收集到不同用户的大量行为/需求/痛点/期望/特征等原始素材。通过将这些原始素材逐一细化成亲和点,然后把亲和点分组整理构成亲和图,有助于设计人员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用户和他们的需求,继而明确核心体验、激发设计创意。
****(1)制作KA卡****
KA卡一般可以用大号的黄色便利贴写就OK了,每张KA卡可以在右下角附上用户编号。如果是多人合作一起制作KA卡的话,KA卡的左下角可以附上此KA卡制作人的编号。如图5是我以前做某个项目时制作的KA卡(图5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见数目还是挺多的)。
图5: KA卡集合
****(2)初步分组****
找一面大墙或大黑板,将KA卡逐一贴到墙上。若是按照”价值地图“维度来归类,
先大致将反映同类型价值的KA卡发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随意移动粘贴KA卡,只需要大致归类即可。
****(3)生成子小组****
将之前整理的大致归类确认下是否合适,确认分类合适后,为每组赋予一张蓝色便利贴并粘贴在每组黄贴顶部,蓝色便利贴里就是这组“价值”内容的总结。可以命名为“子小组:价值XXXXX”。
****(4)生成大小组****
子小组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为大小组,基本上能反映某个大类。可以用粉色便利贴(或绿色便利贴)贴在若干蓝色便利贴的顶部。粉色便利贴就是这类子小组的总结。可以命名为“大小组:价值XXXXX”。
没有那么多颜色便利贴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化成把黄色便利贴利用空间按类别集中摆放,用笔直接写下子小组名或大小组名,如图6所示。
![](http://km.oa.com/files/photos/captures/201410/1412752655_6.jpg)
图6: KA卡分类
KA卡整理分类完毕后,相当于生成一份“价值地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分析定位。主要是将已有产品在地图上进行覆盖定位,从而寻找机会点。主要寻找以下两方面定位:1.已有产品不能在地图上找到的定位;2.已有产品不能够令人满意的定位。最后结合这两点来产生有关新产品或新市场的新想法。
图7: KA MAP定位分析
最后我们来小结下:“KA法”与“KJ法”双剑合璧是将两者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掘新产品创意或新思想的定性用户研究方法。整个方法相对比较耗时耗力,建议重点重大项目,有预留充足的用户研究时间可以考虑试用此方法。各位用研,设计,产品,运营的同事,有时间尝试一下吧,下一个精品产品说不定就在你手中诞生。
【可用性测试】
邀请一名用户使用产品,要求他完成一系列任务,观察和记录下过程和反应。
在用户完成任务过程中,能看到他们理解错误、完全get不到点、用了用停下来思考、按照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办法用产品、或者干脆根本抓狂无法完成任务………………
过程太刺激了,有时候用户顺利完成一个很难的任务,会获得我们全场的掌声。
作用是能直面用户真实使用场景,是优化现有产品的好办法。
【用户功能体验会】
邀请几名用户来看还处于demo阶段的原型(可能只是axure的一个线框图),请他们提意见。
用户会指点说这里设计的不好,那样比较好。这样方便原型阶段就参考用户的意见优化,免得上线了发现产品设计不符合预期,修改代价太大。
最好针对一种设计多准备几种方案,现场让用户点评、比较。因为用户虽然感知力强,描述优化解决方案的能力还是有限,能在现场听到“一号方案不好”,“二号方案好多了感觉很顺”这样的说法就太棒了,是改进产品demo的好办法。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能让你对你的用户群有大致印象,更多的是摸清现状,还有种办法是把未来的一些功能的预期写下来发出去,看看用户更喜欢哪个,哪个就功能就先做。
问卷的面可以撒的广,但很难挖深,还需要其他办法,比如电话调研挖掘细节。
【电话调研】
电话即时性高,能迅速联系到用户,但若用户量比较小还是不要电话过多骚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