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志的朋友们一定对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耳熟能详:“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说实话,真的非常喜欢万维钢老师的这个课程,逻辑性极强,很多他个人认为的平常的理论和见解,在我看来能运用到各个不同的场景,和不同阶层的,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就好比之前提到过的那些”相反的想法“,比如说混乱和秩序,内向和外向,保守和创新,集中和发散,局部和全局、复杂和标准化……等等。这些说法各自都有道理,但是放到一起,你会发现它们是矛盾的,怎么容纳这些想法,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正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而精英日志分享给我们的,就是教会我们做一个拥有一流智力的、复杂的现代人。
尝试和坚持
“坚持”和“多尝试”是个矛盾。注意这有一个时机问题。职业生涯的早期要多尝试,可以多跳槽,但确定了事业之后就应该坚持。最理想的状态是把无关的事情都推掉,每天只干最重要的这一件事儿。
但坚持的同时,也要多尝试。前面不管投入多少都是沉没成本,有新的好机会还是可抓住。总之是不坚持就干不成大事,不尝试就找不到“对”的事。这个矛盾永远存在。大部分时间集中力量干大事,同时确保一小部分时间尝试新事物,可能是个好办法。
内向和外向
什么叫外向呢?一个简单判断标准是你需要外部环境给你多大的刺激。让你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比如说酒吧之类的地方,很多人在一起,你是感到很舒服还是感到不舒服呢?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而外向的人喜欢人多的环境,喜欢跟人交流。独处会让外向的人感到很无聊。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成功”,到底是外向点好,还是内向点好?
“外向”和“内向”,其实对应的就是“尝试”和“坚持”。坚持、刻意练习、专注,这不就是内向者的行为模式吗?多尝试新鲜事物,这不就是外向者的爱好吗?外向的人运气好,这不就是尝试出来的吗?
所以我们都是在矛盾中寻找一个动态平衡。有时候你要多尝试,有时候你要多坚持,有时候你要外向一点,有时候你要老老实实做个内向的人 —— 但总体来说,一味地内向就太吃亏了。
结论是在这个世界上,外向的人更占便宜。既然这个时代奖励外向,我们就干脆都假装是外向的人吧。
探索和收获
人生在世应该积极探索新事物,也有人认为还是要珍惜已有的东西。谁说得对呢?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探索新事物,什么情况下专注于已有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在数学中就叫“探索与收获的取舍问题(Explore/Exploit Tradeoff)”。从本质上来讲,这个问题是说,你到底应该花费精力去探索新的信息,还是专注于从已有的信息中获得收获?这个问题一直到1970年代才被真正解决:
数学家的一个洞见,是你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解决问题的数学家叫基廷斯。他说,当你计划出去吃一顿饭的时候,明天那顿应该比今天这顿要贬值一点 —— 因为你明天可能会离开这里,吃不上那顿饭。具体贬值多少,取决于你预期还能停留多长时间。基于这一点,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决方案,最后结果是给每个选项计算了一个指数,现在被称为“基廷斯指数(Gittins Index)”。
我们希望每一天都活在当下,可是从现实的数学角度,你预期停留的时间越长,探索新事物的价值就越高,基廷斯指数也越高。
如果我们把期限设定为人的一生,这就意味着年轻人应该多探索,到了后期就要专注于收获。
这对理性的人来说,要想过好这一生,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年轻时代要大胆探索。
第二,随着年龄增长,要慢慢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专注于收获。
第三,慢慢变老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好。
坚持自我和学习他人
有一个根本的矛盾,值得每一个创新者注意 ——
—— 你要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多大程度上向别人学习。
人才是交流出来的,但天才可能需要一个孤岛。
其实就算是现在,同样是住在城市里,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也不是整天和人开会搞社交。他必须得有大量的时间自己闷头搞,最多是跟几个内行合作,才能做出原创的好东西。
所以城市对创新的宏观好处只是一方面。也许住在城市里,同时内心有一个孤岛,勇敢地保留特色,才最有利于创新。
我们可以想像,真正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闭门造车做出来的 —— 但也不可能是一个整天到处交际,沉迷于社交网络的人攒出来的。
专才和通才
现在很多人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是“通才”,不仅仅擅长自己领域的东西,而且涉猎广泛,琴棋书画都会,十八般武艺都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我们以前讲斯科特·亚当斯的“系统”,也是建议一个人最好在两到三个领域都达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我们讲过“自由技艺”,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人文艺术、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这样你才能借鉴各个领域的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
但是请注意,了解其他领域,可不是让你平均用力。
要知道你不是达芬奇,现在也不是达芬奇的时代。
“老手并不一定是高手”,“专家不一定最好用”,这两个道理,仍然是成立的。
而且,“练习”容易刻意,但是成为通才,似乎很难刻意。你很难抱着实用的目的学习广泛的知识 —— 到底哪个知识有用,应该在各个领域投入多少时间最划算,这种优化问题根本无解。通才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
也许“什么什么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错了。如果哪个知识都可能有用,那你最应该关心的其实你对什么感兴趣。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做为一个聪明人,你的“才华”战略,或许应该是这样的:
1. 现在是一个专才的世界。通常的做法都是长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才能有所成就,其他的东西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2. 业余的兴趣和专家的兴趣很不一样。
3. 达芬奇诅咒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害怕竞争。
4. 作为一个有达芬奇人格的人,最好找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领域发展。
集中和发散
集中思维,是掌握抽象概念套路,以及使用这些概念和套路的思维,特点是每次专注于一点,是局部的思维。
集中思维有个缺陷 —— 容易陷入思维定势。
发散思维是个全局性的思维,往往能把新想法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知识联系起来,绕过思维定势。
不论你是想消化吸收新知识还是想从旧知识里获得灵感,你都需要发散思维。
高手会主动交替使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需要时间……一个好办法是睡觉。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把大脑当成黑箱,不要以为大脑有多神秘,要把大脑当成工具!根据不同情况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
关键词:主动。
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对老百姓来说难处也许在于怎么专注于集中思维,对职业选手来说关键却在于学会暂时不思考。
混乱和秩序
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让整个宇宙的熵进一步增加。因为你的存在,虽然宇宙的局部增加了秩序,但是整体来说是加剧了混乱。
如果你用“目标”这个眼光去观察宇宙,那么宇宙有两个目标。
宇宙的首要目标是让混乱越多越好,希望能快速达到热寂。
宇宙的次要目标是在局部呈现一些秩序。正是这个目标,使得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局部的秩序只能进一步加剧整体的混乱。所以你甚至可以说,宇宙为了能更快地达到热寂,而“发明”了生命。
我们讨厌混乱,可混乱是宇宙的首要目标。我们喜欢秩序,可秩序只能进一步加剧混乱。
自由和依附
1.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面临可自由选择和不可自由选择的东西。正是那些一出生就设定好,不可选择的东西,比如家庭、故乡、国籍,给我们提供了安全基地,我们对这些东西有依附感。
2. 安全基地还是社会道德的根基。
3. 现代社会既要讲个人自由,也需要提供依附感。
依附理论说,每个人除了生存需求以外,还有一个情感依附的需求。人小的时候要依附父母,长大以后也要有依附。那些一出生就定了、不能选择的东西,其实也是我们的“安全基地”,也就是我们依附的对象。
从纯“理性”的角度来说,人似乎应该是越自由越好,最好什么都是可选的,人人追求一个利益最大化。但真实的人并不总是单纯追求利益。依附理论认为,那些不可选的东西不仅仅是我们身上的枷锁,还是我们心理上的“安全基地”。
不管你如何漂泊闯荡,如果有个安全基地,随时等着你“回去”,这种感觉哪怕是“非理性”的,我们也需要。
契约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矛盾的东西。契约精神有时候会成为你行动的阻碍,让你面临艰难的选择 —— 可恰恰是面临艰难选择的时候,才是你真正用得上契约精神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