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怜花
京索之战两个月后,原本已经归顺刘邦的魏王豹请假回河东探亲,结果一到魏国,立即封锁了黄河渡口蒲津关,宣布反汉。刘邦派丽食其前去说服,魏豹不听。
所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刘邦派韩信率军讨伐魏豹。
这是韩信首次以一个军事将领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一登台,立刻便光芒四射。
韩信,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充分利用好经历的每一次战斗,换得了刘邦“战必胜、攻必取”的评价,当之无愧。
九月,攻打魏国,俘获魏豹,改魏为河东郡。闰九月,攻打代国,击溃代国军队,在瘀与活捉了夏说。韩信牛刀小试连破两国,打起仗来就像上街买菜一样。
要说楚汉相争之际,不怕没仗打,只怕你打不赢。汉高祖三年十月,韩信与张耳率部队到达井陉口,准备攻打赵国。
这是韩信以少胜多的漂亮一仗,韩信通过这一仗,向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叫“背水一战”。
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得到韩信来袭的消息后,将二十万大军聚集在井陉口,准备迎敌。
此时的韩信部队连续打了两场胜仗,士气正足,所幸千里奔波,粮草不济,而井陉口非常狭窄,车马不能并排,使得韩信的部队拉得很长,粮草都落在后面。这对韩信部队是一个十分不利的情况,这个情况被赵王手下大将李左车注意到了,于是李左车不主张正面迎战。
李左车也算是一号人物,他向陈馀建议,让自己领兵三万从后面包抄劫韩信粮草,大军在正面只管加固工事,坚守营地不要开战,不出十日,必取韩信和张耳人头,不然,必被韩信所擒。
陈馀却自有主意。兵法有云,如果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如果能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与敌人决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又是千里跋涉疲惫不堪。面对这样的对手如果还龟缩不出,以后再来了更强的敌人,还能打吗?诸侯不笑话我们吗?于是断然否决了李左车的建议。
一个名将的诞生,除了自身的天份、时势、机遇,很多时候还需要猪一样的对手的密切配合,陈馀对韩信来说,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角色。
这边陈馀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那边韩信就通过间谍得知了情况。
这岂止是天助啊,这仗打胜了韩信该把头功算到陈馀头上啊。
得到情报的韩信引兵到达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部队停下来休息。到半夜时分,传令全军整装,一番部署之后,命令全军吃早点,先垫个肚子,一会儿打败赵军以后再埋锅造饭,全军会餐。
兵力的悬殊全军都知道的,对于能否打败赵军,除了韩信,每个人都不敢相信,但主帅发话了,大家更不敢不从。
韩信派一万人出井陉口,渡过河,背着河列好阵。赵军一看就笑了,却并不急于进攻,摛贼要摛王,这个时候韩信还躲在大军后面呢。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脑子却有点欠缺的陈馀,并不急着进攻。
笑吧,待会有你们哭的时候。太阳一出来,韩信竖起大将旗号,一片战鼓声中出现在赵军面前。赵军一看,你韩信终于露面了,全军冲击。两军一交战,韩信一万人自然打不过人家,韩信一声令下,全军撤退。于是,旗也好,鼓也罢,全不要了,就地一扔,全军撤到船上。
痛打落水狗的事情是不用教的,敌人的旗帜都是战功,拣便宜的事情更加是不用教的,于是,赵军一窝峰奔着旗帜战鼓而去,实在什么也抢不到的就痛打落水狗。这时,韩信提前部署的二千轻骑,早已人手一面旗帜埋伏在山上,一见赵军倾巢而出,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入陈馀大本营,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
这边汉军都退到了水上,已经退无可退了,要么跳河游到对岸,要么就回头继续厮杀。赵军打仗,无非是为一口吃的,或者想立个战功,而这边却成了为自己活命而战了。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为一口饭的赵军一旦发现汉军都红着眼开始拼命,都有点气馁,想回营了,可回头一看,营地上飘荡的却全是汉军的旗帜了,这下军心大乱,四散奔逃。汉军适时进攻,内外夹击,大破赵军,斩杀陈馀,活捉赵王歇。
背水一战充分体现了韩信的军事智慧,战斗已经结束,诸将还是想不明白。每一个领兵打仗的,多少总读过一点兵书,兵书上教导我们,布阵要背靠着山,面对着河,可是今天你却让我们背对着河布阵,居然还打赢了,这是何道理呢?
韩信笑了。道理自在兵法里,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现在我率领的并不是我的老部下,素来对他们没有什么恩情,我现在指挥他们,就像赶一帮子集市上的人去打仗一样,但凡有一点困难就会逃跑,要不是到了没有退路的地方,谁会拼死战斗呢?
陈馀看到汉军背水列阵,笑了,那是因为他不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所以赵军败了,陈馀死了。
韩信的笑,是得意的笑。韩信从没有道理的地方找到道理,然后打了胜仗,而且是以绝对劣势的兵力赢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胜得如此完美,自然要得意。
得意之余,韩信还做了两件事,一件事体现了他军事上的清醒,另一件是则体现了他政治上的糊涂。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这是韩信的使命,现在赵国是平了,还有燕国和齐国呢。
战前,韩信就传下令,不得杀李左车,并悬赏千金,要活捉李左车。于是,很快,李左车就被绑到韩信面前。
韩信起身亲自为其松绑,让到上座,将李左车当作老师一样相待,向其请教平燕伐齐的事情。
李左车一番推辞后,先对韩信进行了一通夸奖,然后分析了韩信部队连续作战、将士疲惫的现状。想想韩信第一次和刘邦的对话,再看看李左车的说话艺术,当韩信的老师是绰绰有余了。可惜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意见,却没学到安身立命的关键。
李左车建议韩信,要平燕伐齐,应该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每日杀千置酒,犒赏将士,作出即将攻燕的姿态,同时派遣辩士去燕国游说,充分展示几场胜仗积下的威名,以武力相威胁,燕国就一定不敢不从。等到燕国降服,齐国必定望风披靡,就算不肯投降,那时部队也休整得差不多了,再率精锐之师前去攻打,齐国就会指日可破了。
韩信一听,大喜,全盘接受了李左车的计策。燕王听到消息,果然臣服。
韩信能不战而屈燕之兵,固然有李左车谋划之功,但若无韩信势如破竹的几场胜仗在前,再好的计谋也是无用。
从攻魏开始,到燕国不战而降,韩信用四个月时间拿下四个诸侯,显示了韩信不世出的军事才能,但同时,也充分地暴露了韩信政治上的无知。
其一,李左车建议韩信应休整士卒以图燕齐,李左车的建议是没错的,可是韩信全盘接受并付诸实施,却并不是韩信当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此事容后细说。
其二,燕国归顺后,韩信休整之余闲来无事,居然主动上书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
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当然不是和张耳关系好,只要张耳当了王,就比自己当王还高兴。刘邦从平定三秦开始,所有平定的土地,都没有封王,而是按照秦始皇的做法,设立郡县。而韩信是热衷于封王的,可是即使立了几个战功,却也不敢贸然行事,于是想着拿张耳探路。
一个统兵的大将,把仗打好才是本分,政治本不应掺和,何况是封王如此重大的人事问题。韩信自以为聪明,却将刘邦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答应封张耳,首先就得罪了张耳,而且还可能引起其他诸侯的担心,不肯归顺。答应封张耳,又与自己的大政方针相悖,对其他立有战功却没封王的人没法交待。做老板的,得一碗水端平不是?再退一步说,立了张耳为王,张耳该感谢刘邦还是该感谢韩信?
几场胜仗之后,韩信开始自掘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