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了张克群的《记忆与传承》。因为之前在网上无意间看过一个短片,便对她书写的这本建筑杂谈异常着迷。
这本书文风质朴,配上作者亲自画的插图,可读性非常强,让人在轻松与有趣的文字中窥探到一部分中国的古村落、古城镇的风貌与秘密。
张奶奶在视频中讲,她不认同中国人缺乏信仰这种说法。今日读完这本书,方才明白,中国人的信仰,那些我们常在书中读到过的孔孟之道,其实是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藏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百姓屋檐下,它们以敬祖、祭祖等方式真实地存在过,遍布在中国农村各地的建筑——尤其是祠堂中。它们又何尝不是发挥着西方农村教堂的作用?过去祠堂的存在,时时提醒中国人要自律,不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情,教化族人要耕读、要孝悌、要睦邻、要勤俭等等。
曾去过两次老徐家的老宅。记得村子里有一座徐氏祠堂,当然因为我无知又不求甚解,并不知道它属于宗祠、支祠还是家祠。过年的时候,我和老徐因为在建德停留时间短暂,只是让徐爸爸自己去祠堂拜祭(当时全国疫情还没有这么严重)。现在想来,这要是发生在几百年前,是何等的忤逆之事啊。想起夏天和姐姐一家去了安徽的宏村,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徐家老宅,也是这种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这座晚清时期的建筑,虽具体建造时间已不可考究,但头顶那些精美的房梁、牛腿,甚至是地面的青石,都透露着满满的年代感和历史感。
再说回信仰的事。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乏契约精神,我想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我们过去的精神净土曾藏在老家的祠堂牌坊间,如今又有几个年轻人会主动想起回乡祭祖?我们拼命涌入大城市谋生,留下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村庄中继续维系祠堂之事。
或许文明的兴衰终有其合理性,每一个时代也都不是最坏的时代。商品经济越发达,农耕时代越走远,我们对血缘、宗族关系的依赖就越弱化。古代建筑对现代生活来说有许多不便,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糟粕。但想到我们曾经代代传承的建筑审美、精神乐土,已经被千篇一律的钢化玻璃、涂料瓷砖所堆砌起来的楼房所快速瓦解,心中还是有一丝遗憾的吧。
20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