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个人的一天都是在买买买中度过的。消费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心情好的时候消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要消费,消费成了万能的药,可以医治心理的伤,让我们活在幸福之中。
自己小的时候,一直买买买的观念是不可以理解的。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物质还相当匮乏。大家还总是省吃俭用,尽量通过自给自足来生活。我记得家里屋前屋后会种菜的,做衣服用的布料是用织布机一点点织出来的。农闲的时候母亲就会纳千层底给所有人做布鞋。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当然也会有商品买卖的集镇。离村庄有几里路有一个很小的集镇,每隔一天逢一次集。只有到这一天才会有商贩和顾客进行交易。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集镇也是要隔很长时间才能随母亲逛一次。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词汇。省吃俭用才会被大家认可。上初中的时候,我想买一个可以充电的手电筒。当时我非常喜欢和着迷这样的手电筒,认为它非常的神奇。可是当我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饭票换成钱买下这个手电筒的时候心情是异常忐忑的。每次回家都把它藏在书包的最底下,我害怕母亲知道后怪我乱花钱,不知节俭。
这样的情景现在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回老家,母亲总是给我说邻居家谁谁添了新车,问我什么时候买车。消费在整个话语体系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消费主义文化的诞生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通过扩大生产,发展新的科技,无数新的产品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可是人们的需要并没有这么多。第一次人类生产的产品超过了人类的需要。
可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如果没有了需求就不会有人为新的产品和科技买单,科技就不会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工业革命催生了消费主义,赋予消费主义宗教意义的正确性。
女人在化妆品和衣服上花钱,为了实现自己的青春无限的完美。而这一点经过消费主义的宣扬成为了天经地义。如果你不这样做似乎就是自虐,是自我的抛弃。
男人在名车名表和烟酒上一掷千金,为了显现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主义也不断强化这种认知,没有了这些符号的象征男人可能一无是处。
消费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文化产物,是一个强有力催生需求的手段。人类的意义似乎已经固着在消费和体验上,人们在消费中体验生活的意义。消费主义文化赋予了消费太多的符号意义,以至现代人只有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
可是我们需要惊醒的是消费主义文化的陷阱。消费主义通过恐吓营销让人们就范。它先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外貌很丑,房子有多狭窄,衣服很不流行,品味多么LOW。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充满缺陷和不完美的世界。刚好消费主义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整容可以让你成为万人迷,房子车子会让自己生活的更舒适,设计师为我们设计了每一季流行款式的衣服,高级餐厅和会所让我们的结识富有生活品味的人。而这一切似乎通过消费就可以唾手可得。
生活或许不完美,可是消费并不是唯一的路径。如果沉迷与物质追求,或许会丢掉一些更有意义的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