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干了几天体力活没能练琴,再登陆缦学堂的时候,发现正在练习的《秋风词》课程进行了合并。之前每一句或者两句单列为一课,规定了练习时间,需要助教老师的确认才能开启下一课;现在基本上全曲就分成两大部分,自己可以去小范围地把握进度,自行分配练习时间。
好处是更灵活了,也增加了练习的丰富性。同时,也看到,这样的安排,其实对于学习者们的自主性是更有挑战了:
- 当不再有人把一个乐句中的难点单独拎出来,给我们规定练习的时间,我们自己是否能安排出难点突破的时间,而非仅仅沉溺于弹完半首曲子或者整首曲子的成就感之中?
- 当不再有要求,我们是否能够自己去觉察自己的真实状态,耐下性子一句一句的打磨?
我们还是很容易被自己头脑和心所欺骗的。比如我昨天在练习的时候,觉得《秋风词》的最后两句挺简单,自己弹得可熟了。扒拉了半小时,就去练曲子的下半段了。结果今天早上回看自己的视频,中间的迟疑,不自觉的停顿,实在很明显。得,即便没有新的技法,也不意味着流畅度就长到我手上了。老老实实地把这最后两句话练上90分钟再说吧!
还清晰地记得以前线下密集课的时候,巫娜老师的叮嘱的曲目练习方法:
- 先了解整首曲子的架构
- 找到一句或者两句的难点,专门练习和突破技术难点,比如秋风词中的掐起,拇指关节按弦等。
- 把上述技术难点,放在其所在的完整的乐句中,一句一句地打磨和练习。
- 从前往后按照一个段落/一首曲子正常的顺序,连句成曲,做整体的练习。
这是一个大概的学习框架,但其实又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过程。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乐句或者曲子中去感知自己的技法掌握状态:比如如果不够熟悉或者没有伴随清晰的意识,句子转换的时候时长就会更长一些,打破整体节奏的平衡感;又比如因为紧张/不自信/能力还不够,在上的时候,速度突然就加快了,也破坏时值的稳定性。一旦觉察到这点,就又要回到卡壳处,越发慢下来,专注于自己手、心、脑的整合,进行刻意练习。
通常都是这样,当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我们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在练习的细节安排上,我相信,每个人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我对自己的提醒是:
- 越发谨慎地去“观照”自己习琴时的状态和念头。
- 花更多的时间去看自己的录像回放,依靠客观证据和反馈,来调整自己学习和练习的节律。
P.S.:今天刚好是立秋节气,这个时候弹秋风词,真是算得上应季应景了——虽然离萧瑟还有段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