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问小六说,为什么我总是写不出来,写不下去,写着写着发现走神了呢?
我们看到写作往往看到的是你在敲键盘,在落笔的表象。
我们忘记了一篇文章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产品,它有生产的流程,它有过程处理的工艺。
“写作= 想法+整理+表达。”
大多数小伙伴提出的问题都是这个工艺过程中的问题,只是你只看到你在做的表象,而不知道背后的流程。
2.
写作的灵感是一个“素材收集”的过程。
有一天在广告牌看到一句很鸡汤的句子,你觉得特别好,能用到你的文章中。
这个时候你要学会“收集”,比如拍下来放到云笔记中,贴上标签,方便后面检索的时候用到。
“你觉得特别好”,这是大脑皮层发出的信号,但是请注意:大脑皮层之所以能接收到这张图的信息,并发出“特别好”的信息,是因为在大脑皮层之前,你的缘脑将这张图的信息过滤给你的大脑皮层了。
缘脑过滤信息的脾气就是:如果每天都看到一成不变的信息,他会帮大脑皮层直接忽略掉。只有新奇特(新鲜,奇怪,特别)的信息他才会留下来,传递给大脑皮层。
所以,从大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成不变的环境,我们是不会有什么想法的。
3.
那我们怎么让缘脑发现更多新奇特的信息呢?
- 改变环境:
换一个环境会让你的缘脑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我从三线小城搬到深圳,全国各地去游学,甚至准备出国,都是为了刺激刺激大脑。
比如李欣频最近发起的一个火车旅行写作课,坐着全景车窗的火车,穿行在风景秀美的异国他乡,再加上李欣频的引导,你没灵感写不出来就见了鬼了。
很多人跟我说在家里写不出东西来,我说,滚出去,到城市的咖啡馆去,到图书馆去,到一个你陌生的地方,你的缘脑就像一个被放出家门的小猫咪,他会给你的大脑皮层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改变行动:
吴伯凡在《年轻人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胜出》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做“微出轨”。
意思就是说,去小成本的尝试,去试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一直想做一个培训师,但是我不知道培训师到底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也不知道这个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师。
那我就去参加一些微课和拆书活动,然后尝试练习课程开发,教练技术和引导技术。
我在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我已经在拆书帮练习了两年,以拆书模拟培训环境超过几十场了。
而这个过程中,我的身份是一个程序员。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让我尝试了更多的可能,并从中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而在这种尝试中,你的灵感和素材会源源不断的出现的。改变思维:
这个世界很多选择不是只有A和B两个选项的。
三线城市的青年也可以逆袭,94年的大学生也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思维模式是最难改变的,但你如果尝试去改变行动和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和环境,你会发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我的朋友老显做了一个“老显咖啡馆”的微信社群,我看不懂啊,这完全超出我的认知嘛!
花钱进去,每天晚上6点以后开始聊天,12点打样,各种聊天,不上课,没有课程产品,这也行?
现在已经在开第三期了,每期9天时间,要交100多块钱,结果我去做了一期嘉宾,我发现,原来还挺有意思。
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还有很多持续付费。
4.
这篇文章的灵感是哪里来的呢?
今天坐高铁去北京,乘务员问我想喝纯净水还是椰汁水?
“椰子水?以前不都是橙汁么”。我没喝过,管他呢。
尝试一下,结果巨难喝。
我瞬间就想拍照发朋友圈了,然后我延伸了一下,咦,这不就是一次刻意改变导致的灵感么?
于是有了灵感,写出大纲:
- 说明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 以“灵感”切入点说说,为什么我们灵感那么少
- 以如何增加灵感和想法进行文章主题的构建
- 最后点题,打完,收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