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恰恰天蓝
实话讲,这周的作业点中了我的痛点,因为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才刚刚起步,对知识分类的认识从原来的粗略的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细化,也确实工作和生活中用不到或者说不迫切,要不是报了樊老师的写作班,我的个人知识分类管理这件事可能一直会在路上,停留在规划中。
因为写作输出的需要,我特别的感受到知识不分类,不系统给自己带来的窘迫感,我需要对自己过往记录在记录本上,储存在电脑硬盘中,记忆在脑海里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否则纵有感慨千言万语,心潮澎湃如泉涌,写就于「笔端」都将是无从谈起。
我是工科毕业,很长一段时间从事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和管理工作,那时比较单纯,以为就可以这样无忧无虑的工作和生活下去。后来机缘巧合的走上所修专业以外的人事和行政管理岗位,开始涉及自己最不愿意触碰的官场和商场两个圈子,再后来,升至无法再升,基本上要掌控一家公司的命运,自己那点知识储备就显得越发的捉襟见肘,很多突发状况和棘手问题需要科班以外的知识学习和随机应变才能对付得了,时常有一种对知识热切渴求的饥饿感和压迫感,心中也不免焦虑丛生。
我深切地感到是时候给自己的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了,说来也巧,我也正是按照樊老师在直播中介绍的「道、法、术」对我现在正获取和之前已经领储备的知识进行分类的,我也舍掉了「器」,将「器」归于「术」中,一方面受到「三的智慧」的启示,另一面本人喜欢简单的东西,倾向于实用。
目的决定手段,35岁以后人生就开始做减法了,要有「舍得」的智慧,有意识的存留那些自己兴趣所向愿意持续付出时间和精力的知识和能力,使其得以存续和发展。我除了持续保持企业管理「职业经理人」这一个角色定位外,业余上,有意识的深度锤炼英语和写作这两项技能,从内容上侧重于财富的运作规律的探索,人性科学方法论运用的推进,以及中国古代「玄学」的现代化解读。
在具体的形式体现上,就是从企管、写作、英语、财富、人性(交际)、玄学等几个板块来细分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材料仓库。
我当前对知识分类的认识和个人知识管理才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读过康德等先贤大家的知识分类方法,对中国古代的「道、法、术」也只是略知皮毛,所以今天谈这个话题有点沉重,底子薄呀,以前觉得不学这些也人生也不就这样过了,现在感到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正所谓无知者无谓,真为过往的荒诞人生忏悔不已。
据说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知识分类」,可见知识分类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