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周嘉宁
是25岁以后的“文艺青年”某种犹疑不决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差点不自觉打成“文艺女青年”,又贴性别标签了。性别因素在我看来是没有那么大影响力,对于“人”这个共同困境而言,但“社会”的确给性别设置了各种障碍,对性别认同困惑的人更是难以通过的功课。
读完还算喜欢,再回顾一下一些kindle里的标记,还是有印象的。因为是写文艺青年在文学圈的生活状态,给圈外人一些窥视的机会,难堪与不安,迷惑与笃定,挺自我的书写,代入感颇强。
蛮喜欢对状态的精准描述,和那些文学批评的语句。只是对话的腔调有点紧绷。最后戛然而止,困顿是正在进行时,果然没有结尾。
以下是句摘:
她的小说新鲜得像粒刚刚咬碎的花椒。
抖腿男人点了根烟,空气一下子就令人舒坦地浑浊起来。
他一边珍惜着自己的软弱,一边又不遗余力地自我嘲讽。最重要的是,他字里行间有种犹豫的伤感,就和他本人一样,表面看起来圆滑老练,却隐约透露出滞后的青春期气息。
大部分都发财了,小部分依然贫穷。大部分从良了,小部分依然放浪。哪怕是那些乌糟糟的诗人,也都莫名其妙地赶上了时代的浊流,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真奇怪啊,他们感慨,即感慨别人,也感慨自己,仿佛死皮赖脸或者,便总有轮到他们的那一天。
芜杂咖啡馆搞过那么多文学活动,但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我没见过几个, 他们不过是喜欢文学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要么在为勤奋找借口,要么在为懒惰找借口。
根本不存在什么少年得志,所有人在青春期都是压抑的失败者,只有在怀念的时候他们才能正大光明地承认这一点。
成长的过程就是绝望,最后有一个比较,到底谁比谁更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