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尚未形成个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可能在大人的言语中,对于人和事物有了初次的判断,知道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你以为他们说的好人,就是善良有爱的好人。他们说的坏人,就是做坏事的人。甚至你还以为,好人一辈子都是好人,坏人一辈子都是坏人。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只做坏事。
直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加强,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慢慢地才发现,原来大人眼里的好人,不过就是跟自己有共同话题,跟自己在同一战线的人。话能说到一块去,乐能聚到一起来,大家能够相处和谐所以说的都是好话。而坏人,不过就是跟自己有过节,或者跟自己没有话题讲,再至多就是吵过架,骂过的人。仿佛他们做的事情都是错误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有善心。而由于戴上了有色眼睛看对方,总觉得对方哪儿都有问题。
我们习惯去定义别人,甚至见过一次面就在猜测别人的性格特点,就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进行批判。而我们的定义,大多来源于各自的经历和理解。每个人都带着各自心理的尺度在看待别人,甚至影响别人的看法。
人,真的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吗?中国的很多电视剧总习惯把好人塑造得完美无法挑剔,把坏人塑造得卑鄙无耻。人真的有那么绝对吗?好人就没有一颗私心的时候,坏人就没有有爱心的时候吗?我想未必吧!
看《老友记》时,你有发现哪个是绝对好人吗?还有哪个是绝对坏人吗?
他们会在其他人难受时给予安慰,也会在涉及一些利益问题时相互吵架。瑞秋搬出去住时,莫妮卡认为她没有哭没有不舍,是没有看重他们的友谊。当菲比让他们说出彼此不好的地方,当他们讲到对方做得过分的地方,她们甚至吵起来,打起来。但到最后,她们还是和好,还是抱在一起哭泣。
《摩登家庭》里面,个性好强的克莱尔碰上个性同样好强的爸爸杰,自然而然就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可以争吵起来。跟弟弟米尔奇也是一样,姐弟时而会给对方需要的安慰,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甚至作弄对方,看对方不爽,让对方难堪。
美剧吸引的人一部分可能来源于他们的真实,没有绝对的好人,为你付出所有,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会做对你不利的事情。每个人既争取自己的利益,也爱着对方。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中应该有的部分。
小时候跟有户邻居不熟,听说她家有桑叶,小时候好奇,于是偷偷去跑去看桑叶。刚好邻居出来,看到院子外这两个陌生小孩在垂涎他们家的桑叶,瞪眼瞪了好久。还被骂走。那时候觉得这个邻居就是大坏人,我又不偷你的,只不过是看而已。何必吓坏小孩子。直到后来,跟邻居认识了,变熟了。那些桑叶都可以自己去采摘来喂蚕,而桑葚更是随便吃个够。
是她变了吗?那个坏人变好人了吗?
我想,并不是的。
人性是有弱点的,并不是无私,也并不是生来就对别人善良的。当外界对自己构成威胁,当外界的一切是陌生的时候,我们的本能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现实的残酷,则会让人保持冷漠,凡是皆以保护自己为前提。对世界冷漠点,则自己受的伤少一点。当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善良的人也同等看待自己,就会慢慢卸下防备心,慢慢褪去内心的警惕,露出善良有爱的一面
刘墉说他在机场搭打车,因为不熟当地,便跟司机问起当地的情况。聊得其乐融融,最后打表显示180,而司机表示只收100。他不好意思,还是给了200不用找小费了。回机场时,他发现打表其实就120。而那个认为是善良的司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知道是外地人,所以兜路想多赚点钱。这是外地人经常被坑的桥段。而最后只表示收100,可能就是因为聊得来,打破了内心的一些防备,所以不好意思坑太多,表示只收一百。比正常价还低。
人是有多面性的,没有一直的好人,也没有一直的坏人。好人坏人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每个人对于自身经历做的批判。而人性的弱点,则会让我们在面对外界事物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面。
当发现外界对我们构成威胁,或者外界有利益可乘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拉起内心的防备警戒线,保护起自己,就会展现人性贪婪的一面,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而当我们发现世界善意的一面,我们由毫不犹豫的展现善良的一面。我们开始对他们好,甚至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完全另一副模样。
摒弃那个年少不懂事的自己,现在更明白,人并没有所谓的真正的界定。而我们,也只是在人性多方面呈现中慢慢看到自己的另一面,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好人,坏人。希望多些真诚,多些美好,少点套路,少点邪恶。人生苦短,别留下太多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