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夏的五月,风懒人困。滴答了一夜的雨,洗净了飞扬的尘土,空气清新了许多。清晨起床,阳光普照,使劲地吮吸着这柔轻而不单调,秀丽而不浓馥的五月花草香,顿觉精神为之一振。
真是个出游的好日子!
汽车迂回在半山腰上那玉带般泛着青光的沥青路上,曼妙的风掠过车窗,长发便悠然飘飞,有种迎风凭栏之感……欢快的车,欢快的人,一派欢快的气氛!
——白桑,我们来了!
不到半个小时,“雷峰垭隧道”几个大字就赫然呈现于眼前,白桑便真的到了。穿过隧道,凉气扑面而来。两边的树木随心所欲的生长着,没有约束,那种率性而为的生长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原始森林;它们又像被谁统一指挥着,干干脆脆地后退,毫无一丝的羞涩、扭捏和拖泥带水!
今天出游的目的地是白桑高源的茶园。白桑扼郧阳区江北之咽喉,自古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故也有“白桑关“之称。也因是母亲的娘家乡镇,便对白桑格外的上心。打小就听母亲说过,白桑关分上街(gai)头和下街(gai)头,往往鸡叫头遍从上街头动身,走到下接头天已大亮。那时就很好奇,总想着啥时候亲自去走一趟,可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后来,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白桑的街道应该是很长很长的。
到高源是不必走到白桑街上的。大约离街道还有一里路,汽车便向左拐进一条乡道。为体会山间的民风民俗,我们下车步行。五月是繁忙的季节,各家各户的道场上铺满了已经脱好的麦粒,黄灿灿的,微风徐徐,送来谈谈的麦香。放眼望去,大片的田地里,有的已经割空,只留下矮矮的麦茬儿;有的仍是麦浪滚滚,风过处,一层一层的叠起。收获的季节到了,农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戴着草帽正扬麦粒的大哥还幽默地同我们打着招呼。大家纷纷举起相机,记下这温馨的时刻。
“茶园呢?”同行的文友可能是着急了,“慕名来看茶园的,为何还不到?”
“在山里头呢,过了高源水库就到了。”农民大哥笑着告诉我们。——真有种“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感觉!
说话间,高源水库便蜿蜒而至。那是一弯不大的水域,清清亮亮的,是青山的倒影还是它原本就水清?抑或是二者互相辉映?无从考证。但那潭静如处子的水库,温柔、贤淑!“也只有这样的水库才能配上高源的清茶!”我暗暗地想。
循着高源水库向里走,一畦畦碧如毛毯的茶地终于肯露面了。她们镶嵌在高高的山坳里,沐浴着五月的朝阳,闪着七彩的光,直晃人眼。霎时间,“凝脂”、“青翠欲滴”之类的词语便涌上心头。正欲抬脚上去一睹芳容,却被当地的老乡拉住:“姐儿,喝口茶。”一位穿有印着青花瓷衣服的大嫂叫住我——笑盈盈的脸庞,双手递过来一杯香气扑鼻的清茶。都说高源民风淳朴,百姓好客,可真不假!拗不过她的热情,我连忙双手接过这杯清茶,缓缓送至鼻前,使劲地嗅着。顿时,一股清香便不由分说地直钻进鼻孔,窜入心脾,所谓“沁人心脾”也就如此吧,我想。干净透明的茶杯里,青丝丝的茶水微微荡漾着。有些茶叶树了起来,直着身子,随着茶水的微漾,仿佛开始了它们的舞蹈!啜上一口,那个滋润啊!——心头如初春原野上的嫩绿,清爽娇柔;又如微风拂过麦浪,涤荡起伏;更像夏雨,酣畅淋漓……轻轻把玩,细细品味,真不敢相信,这自然的造就,人为的加工竟能酝酿出如此甘美的尤物!是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光辉吗?
正欲上山一探究竟,《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就传入耳际——那边正在表演茶艺。一张古香古色的长桌,一把青花瓷茶壶,一套青花瓷茶具……美丽的茶艺师姑娘,一袭青花瓷旗袍,一双纤纤素手,略带微笑的文静温婉的面容。“白鹤沐浴”、“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茶”、“韩信点兵”、“赏色闻香”、“品啜甘霖”,六道工序,道道娴熟。柔美的力道,圆润的动作,伴着袅袅的古筝琴音,酣畅流利的茶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热烈掌声!游览者纷纷拍照合影,为着这茶乡的美丽姑娘,为着这香气四溢的清茶!
“上山喽——”不知谁的一声吆喝,举着花伞、戴着太阳帽、太阳镜的游客们,顺着茶地两边已修好的栈道鱼贯而上。远远望去,仿佛给这绿色的茶园镶上了两道滚动的花边儿,扭动着、游曳着,洒了一路的欢声笑语。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老远就听到李玲玉那甜甜的《采茶舞曲》,细心地主人在山顶放置了一个大的音响,又为茶园增添了不少的韵味。
寻着歌声,上了山顶。放眼望去,整个竹筛形的茶园尽收眼底:一畦畦、一垄垄、一行行,整齐划一;绿、厚、密,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床床绿色的毛毯;中间呈纵行,四周呈横行,真有点竹筛的味道。茶园里零星地点缀着几朵移动的花儿——那是来回穿梭着采茶的姑娘。她们一律身着蓝底白花儿的采茶服,与整个茶园融为一体,乍一看,疑心自己入了仙境。不是吗?这景象不就是蓝天白云的倒影吗?便想起了了老家云彩山上的伏山茶园,每每晴初霜旦,雾霭沉沉,置身其间,犹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可惜来得太晚,若太阳还未过山头上来,那一定也是“云雾漫山飘”,再加上这茶园的采茶人……是否有种仙女驾雾下凡之美感?
走进茶园,几位熟练的采茶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个个面带微笑,一臂挎竹篓,一臂不停地在茶树上来回游动。看他们采茶,不像是在劳作,倒像是在精心编织一件可心的工艺品。随着手臂的不断屈伸,那一芽一叶的鲜嫩茶叶便乖乖地跑进她们的竹篓。不大一会儿,便铺满篮底。那一个个的精灵,被采茶女子驯服,像一群调皮的娃娃,挤挤挨挨的簇拥着。我忍不住伸手去摸它们——好柔、好润、好嫩!
“茶叶是娇嫩的东西,不能太粗鲁!”采茶姑娘告诉我,“采的时候要净手,要用食指和大拇指的指斗去捏……炒茶的工序也很复杂。揉茶必须是人工的,力道要轻柔,要均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天啊,以前只晓得茶叶卖得贵,还不知道这里面浸润了采茶人、制茶人多少的智慧和心血!忽然间就对这毫不起眼的芽芽儿肃然起敬了。
同行的人们也纷纷摘下帽子,像模像样地采摘起来,不一会儿便是一帽窝儿。我也闲不住了,遵照采茶姑娘的嘱咐,采了起来。可那些茶叶儿像在跟我捉迷藏,东躲西藏的,半天才够一小把。一株株茶树,由根部到顶端,一律是:老绿,苍劲;淡绿,有力;嫩绿,蓬勃……老的、壮的、幼的!生命的呈递,新陈代谢的延续,使茶园有了整体的渐变色。那芽尖呢?它们总是站在顶端,饱饮日月之精华,汇聚风雨之灵气,集自然造化于一身。它们身上承载着整株茶树的精神气儿,怪不得喝起来那么的舒心润肺!
走着、看着,说着、笑着……不觉已是中午。阳光暖暖的、柔柔的,照的每一片叶子都仿佛要滴下水来。该下山了,我们收起相机,拾级而下,四周的棕树高大挺拔,也隐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高源茶香味的独特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了。
下了山便是农家风味的酒店。热情好客的高源人早已备好酒席等着了。老天也来凑热闹,竟下起雨来。噼里啪啦,好个干脆利落!匆忙躲进临时搭建的帐篷才发现,酒店门前竟静静地流淌着一条窄窄的小河,横跨河面的是相隔不远的两座小拱桥,小拱桥两头连着几户人家。“小桥流水人家”我怀疑自己走进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举着伞,站在拱桥上,又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的初次幽会——他们是否也是慕这高源的茶而来?……太美了!
该返程了,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举相机、端茶杯、话茶园……让记忆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诗意白桑,茶香高源,我愿长醉不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