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我和多多的对话了,有人说:母子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是也不是。
母子的关系只是从肉体的分离到了精神和情感的回归。慢慢的我们会成为那一个在父母生命逻辑里继续轮回或者优化的人生,但我们是谁绝对离不开生养我们的父母。那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在如今资讯泛滥、各种思潮涌起的这个时代,那个孩子是否依然还是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生了她,而是是否用精神和情感喂养Ta,否则Ta从肉体上必然的分离了,但从精神和情感却没有回归的渠道和途径,那这个孩子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Ta被时代的洪流带走,留下绝望而无法挽回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痛苦。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抉择后的后果,无论愿不愿意必须认帐。
最近《镜子》很火,年初和这个纪录片的总编导江普老师一起吃过饭,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有所了解,非常佩服他们在做这样一件为父母的无知收拾残局的事情。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确要有人去做,但是我更想去做那一个慢慢“养育”的事情,而不是“饮鸠止渴”的事情。
看见片子里那些父母痛苦、绝望和无力的状态,除了可怜还有同情,同情只会生而不会养的父母,花费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却把孩子推向了“绝望”的边缘。自己亲生的孩子却要被送去强制软禁而听自己的话,过自己安排的人生,我不知道在他们心里孩子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物件?想想真的很可悲。
我们出在一个科技的发达远超我们能够把控的范畴,人性的疯狂远超我们认知的边界,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简单和深刻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强大很多,但如果没有找到这些脉络,亲生的也会演变成无法逾越的仇恨和情感的鸿沟。
我们习惯看故事,但不一定喜欢深思故事背后的逻辑线。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也许正悄无声息的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是爆发的时机还未到。时刻保持警惕和觉察力至关重要,很多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很脆弱,说话要小心谨慎,不知道那句话Ta就会有轻生的念头。我不好回答,从恐惧和担心出发的爱,也会被你的能量和念头勾引出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
父母生病,孩子吃药,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如今很多家庭的常态。
有人说,优秀的父母都是那些悄无声息在孩子生命中的摆渡人。
我不知道什么是摆渡人,这个周六我们几个妈妈在森林小屋看了《朱诺》,一部讲一位16岁的女孩子意外怀孕引发的一系列事情。看的过程中,妈妈们都唏嘘不已,说要是在国内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宁愿自己的孩子发生车祸去死,都不要发生这么丢脸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我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爱一个独特的生命,而是爱自己的面子甚过一切。
爱孩子是一个选择题,认帐就好。
最近早上多多总要带西瓜去学校,今天又要多带一些,说中午很多同学都会围过来要吃西瓜,她要多带一些,免得有些同学吃不到失望。
今天多带了一些,走在路上说她最怕一个男同学。因为她经常提那个同学的名字,我问她:你是不是喜欢他?
她说:我才不喜欢他!
我说:你不喜欢他那里?
她说:你猜?
我说:抢你的西瓜?
她摇头,后来我说了:抱你?吐口水?学习不好?等等
她都摇头。
后来她告诉我:太胖了。
听着她这个答案,我想起了她6岁多就给我总结的找男朋友的标准:第一帅,第二有赚钱的能力,第三健康。
我就参照着说:他第一条就不符合。
她说:第三条也不符合,她身体不健康,一直在吃激素。而且第二条还看不出来。
我又问她:那你们班有没有符合2条的?
她说:还没有找到。
我说:看来你要找的男朋友还是要睁大眼睛找啊!那我们就好好找,二年级不行就三年级再找。
好吧,估计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奇葩的妈妈。我是有危机感的,如今我记录的东西我的孩子都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孜孜不倦的底层动力是我希望给予她可持续的支持,我无法预估我可以活过明天。就像那句保险行业的名言“你无法预知明天和风险哪一个会先来。”但无论那一个先来,我作为一个母亲,希望力所能及让孩子站在我的思想和精神的肩膀上去触及她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言行举止告诉她,妈妈会努力的支持你,就像我努力的支持自己一样,我们不牺牲也不放纵。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当很多人在将教育分阶层的时候,当很多人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当很多人鼓励孩子和同学竞争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我们的人生只需要在自己的跑道上赢过自己。”
所以,每一天我们在路上的26分钟已经完成了我对孩子的教育。其它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母女在校门两边所做的测试和践行而已。
人生没有输赢,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走到最后的信心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