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精神生活要比昨天更加丰富
读第52条《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这和我们今天的感觉是相同的,原来这一直是个问题。苏霍结合他30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阅读完这篇文章,我梳理出他给我们的建议是:
首先,要保证学生智力生活的丰富性。苏霍说,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满足他们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等方面的兴趣,或者说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对教师而言,最大的危险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那么,对学生智力生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苏霍的这些观点在第22条中提到“让学生如何热爱你的学科”,在第27条中提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在第28条中提到“用劳动教育孩子”,在第32条提到“研究儿童的两种思维类型”,在第47条“培养脑力劳动的15种方法”等等,都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合理化建议。除课堂生活之外,苏霍早在第25条建议中,就提出来了“要减轻学习负担,就得使学生要有自由支配时间”的观点,甚至提出下半天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读书、参加学科小组活动、到野外参加劳动、观察自然现象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来扩充和转化知识。
今天,重新审视苏霍的这个观点,其思想性、导向性依然是准确的。在操作策略上,我们现在的做法主要是通过课堂和课程来落实的。以我校“导学互助”课堂为例,课堂“导、学、研、练、评”五个环节是保持学生智力生活的连续性发展的,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过程;在“学”“研”“评”的环节中,我们突出的是小组合作与质疑,互助与探究,论证与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互助学习中,增强个体智力生活的丰富性,让每人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再以我校“1+6+X”校本课程体系为例,“1”是指“全人教育为核心”,培育核心素养,“6”是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X”是指校本多元课程,探索X门课程并推行走班上课,就是针对学生差异和特长而开设的。近两年,我校还进行了“班改评价—增值添彩”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提出了“班班有评价,组组有合作,节节有创意,人人展精彩”的活动主题,培养各班级团队自主合作、团结增值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教育教学措施都是为了体现学生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再是,要克服知识跟能力的脱节现象。关于这个观点,苏霍最早是在第25条建议《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中最早提出来的。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和书写是必须要达到半自动化的,也就是要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这样学生才可能超越“字词”本身,而整体理解句子蕴含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思考各种规则,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则并进行自我检查。在这篇文章里,苏霍坚决反对的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能灵活周转知识,他对“灌输”的形象化描述是,“把知识看成学生应当保存在头脑里的存货,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应当拿出来给他看。学生记住了,就算他有知识,没有记住,就是没有知识,学生在家里准备功课,一般地就是为了明天的评分”。他接着纠正说,“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这就是他前面多次提到的“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见第51条和第41条)”的又一证明。
要做到这一点要求,那么,教师教学应该如何做?苏霍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原来已有的知识,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比较,然后做出独立的结论” 。
我听过一节地理课《亚洲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各组学生展示后,教师从气候类型的数量、广度、特殊性等三个方面归纳了亚洲的气候特点,着重提炼了亚洲气候特征的三个问题:一是亚洲的9种气候类型(世界共有11种,亚洲缺少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二是影响亚洲范围最大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三是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的特殊气候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整体感知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亚洲的气候特点为什么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地形”三个因素方面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从本质的逻辑关系上进行深刻理解。在我看来,从“纬度、海陆、地形”三个因素查找原因就是思维方法。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教师接着就用这个思路方法让学生去分析非洲和北美洲两个大洲气候特点,这就是利用知识去当堂解决问题,知识的“工具性”特点就出来了,此为“学以致用”,并且是学习思维方法的应用。
关于对知识的思考和应用,苏霍还提出了一个整体构建或者说是系统化的教学观点,他说,“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 。所以,教师要经常去思考一些较重大的带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方法论。 还是“分析气候特点”的这节地理课,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提供了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的材料分析题,从海拔低,降雨量大等提供了相关数据,让学生分析地形特点、主要气候类型、降雨量大降雨季节集中、东北部山地迎风坡降雨的原因、解决该国河水泛滥的建议等。我对这个练习题的看法是,把课堂学习的一般思维方法应用到特殊地域气候特征的分析上来,既有“纬度、海陆、地形”的自然原因分析,又有“兴修水利工程、围海造田”等合理化建议的提出,这是思维方法的又一次升华,也是利用学习能力的再提高。学习知识,并能解决具体问题,这才是系统化建构思想的一个典型应用。
由此看来,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认为,苏霍的建议是“一大一小”,“一大”是保证学生智力生活的丰富性,是需要从作息制度、课堂建设、课程规划甚至是班级建设等宏观方面来进行设计的;“一小”是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有效衔接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自身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性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好课堂知识的有效周转的策略问题。“大有方向”“小有策略”,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重新思考并作出改变的新课题。
我们做出教学改变的目标在哪里?我很欣赏苏霍在本文建议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就是我们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