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讨论了学术的分类,并给形而上学划分了范围。
首先谈及为什么会有(需要)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谈到我们是在寻求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理和原因,一般运用理知的学术都在于研究诸原因。而这些学科都各自划定了自己“是/存在”的范围,以事物的本体作为起点,并在其之上加以探索。但是在这个起点之前的事情——事物如何成其自身。也就是说,诸学科都一律绕过了这些问题——该学科内的事物是否存在,所研究的门类是否存在——因此整个学科都建立在一个存在的假说上。
在谈及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物理研究的是事物自身,因其动静皆出于己,所以物理不是实用的学科也不是制造的科学,因为“凡物之被制造,其原理皆出于制造者——这是理知或技术,或某些机能;凡事物之被做成者,其原理皆出于作者——这是意旨,意旨之所表达,亦即事物之完成”。物理学研究的是物因,而实用学科和制造学科讲究的是事物的动因和极因。有趣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事物如何成其为自身,正是通过这“动因”和“极因”,受者在与授之者的交互过程中而成其为自身。举例来说门之所以为门,是因为人将其作为可以开关,隔离屋内和屋外的工具而成为“门”。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实用学科和制造学科就成为了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一部分。物理学被认为是不可单独与本体而存在的学科,比如要研究“凹”这一离开感觉物质的独立存在时,必须将其依附在某一本体上方可进行研究,比如可以研究“凹鼻”、“凹面”等等。因此可以说形而上学是物理学的前提。
物理学研究对象是变动而不可脱离物质的;数学的某些部分研究不动变而包含于物质之中不能脱离物质的事物。如果世间有一些不变动可脱离物质的、或者说永恒的事物,那么研究这种独立而不变动(永恒)的学科应该为神学,因为如果有神存在,那么神就会存在于这些事物中。那么理论学术就分为了物理学、数学、神学三类。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是统究各个门类的普遍学术,研究最基本的事物。而研究本体/存在论包括研究存在/本体是什么以及作为存在/本体的属性。
在卷五章七的关于“是(存在)”的讨论中已经界说了“是”的几种含义。但属性(偶性的是)是与本体无关的体外事物,是偶然的联系,不具有必然性。并指出诡辩派在辩论时常用的论证方法是抛开本体,如果抛开本体,那么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诡辩,比如红苹果和绿苹果是矛盾的,因为红不等于绿。本体生成与消失必然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属性事物则不一定,因为可以是完全偶然的,因此对于偶然的事物找不到相对应的决定性的机能或是制造技术;同时属性的没有规律性,不能直接作为规律进行认识与指导,只有通过本体认识本体所具备的特征才有意义。因此没有研究属性(偶然的“是”)的学科。然后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区分了本体和判断中的“是”。判断中的“是”的真假不在于事物,而只在于思想中,而本体的真假则不在于思想。如此一来亚里士多德将偶性之“是”和判断之“是”从形而上学的概念中剔除,从而界定了本体论范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