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不止一位家长跟我反映:看看孩子在你这里写的文章还行。回家后,就不愿意写了。尤其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那就更加“难产”。就算终于写好,那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文章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总而言之,跟在你这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个别家长,说不定还会腹诽:你是手把手教他写的吧?孩子没有学到真本事吧?你这里是忽悠人的吧?你这个禽小兽,是小禽兽吧……O(∩_∩)O
遇上这种情况,我第一反应就是宽慰:没关系,慢慢就会好起来。接下来,我也会挑点关键的跟家长交流、探讨。但受限于时间和语言表达的局限,总没法详细分析、阐述。
今天,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年龄尚小
反应这一情况的,基本上是二年级的家长,部分是一年级的。他们的孩子,也大都处于学作文的初级阶段,对写作还没有太清晰概念、思维模式还未成形。打个通俗点的比喻,你从菜场买来了一大堆的萝卜、白菜、猪肉、海鲜,满心欢喜地盼着孩子能给你烧出一桌佳肴(或降低要求,烧一两道家常小菜也好)。但孩子们虽然在我的教导下,勉强掌握了烧菜的方法和技巧,也大概知道了基本的流程和工序,只是呀,那端起锅的力气还小了点,翻炒烹炸的手法还生疏了些。熊熊大火的催促下,不是忘了加盐,就是多倒了酱油,一个不留神,还会把菜烧焦……三两次下来,再想起自己要“亲自掌勺”,那满脸的愁苦就不自觉地挂上了嘴角。就算勉强操刀,伦膊上阵,也常常把菜烧得“焦头烂额”、“面目全非”。
我们是成人,如果还无法体会孩子们的苦处,我也表示理解。那就再举个例子。都学过开车吧?在教练的指导下,我们终于知道了方向盘原来是可以转动的、离合器是可以踩上踩下的,油门和刹车虽偶尔还会搞混,好在也能大致区分……驾照拿到了!你敢自己上路吗?自动挡和手动挡,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
面对陌生的事物,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很简单嘛,不就是……你要先看看孩子多大,想想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都还在干嘛。
二、自身惰性
如果你懂得人性,那你一定知道:懒惰是人的本能。牛掰的人,自然会懂得克制和克服这种不利己的本性。但,孩子们还处于自制力偏弱的阶段,能够懂得严于律己的又有几个?
在书院,每次写作文之前,我都会扬起獠牙,瞪大眼睛,把孩子们威慑住,让他们的心静下来。再加上,周围的孩子们都埋头苦思或挥笔疾书……良好的写作环境,让孩子们像上了法条的钟,不得不向前推进。
这种环境下,特别容易进入“写作状态”。而进入了“写作状态”下的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忘却了懒惰为何物。
反观在家里,水果、牛奶、卡通、漫画、妈妈絮叨、爸爸咳嗽、吸尘器的轰鸣、厨房间的翻炒……无一不牵动着孩子的神经。试问,一个注意力都无法集中的孩子,你奢望他能写出怎么样的文章?
三、娇生惯养
一看到四个字,家长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身上。先说清楚:这四个字,不是指家长,而是与我的教学方法有关。
小七不止一次跟我说,你这样教法,其他老师很难接手——孩子们一个个都习惯了你的游戏啊,你的笑话啊……换成其他老师,有了比较,孩子们肯定会觉得他们没意思。
兴趣,是一把双刃剑。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我绞尽脑汁,想了各自各样的办法。围绕着“有趣”、“新鲜”和“刺激”而展开。这种时效性的冲击,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们混沌的内心,犹如一道道强光直达内心。让他们的逐渐开始发现——哦,原来,我内心还有一个自己;哦,原来,写作文就是这样。
对于初学者,这种办法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它们就像食物中的“精粮”,对稚嫩的肠胃,有着很好的呵护作用。但,这也不是没有它的弊端——习惯了这种刺激,生活中,原本可以刺激他们的事物,却变得不是那么太有吸引力。原来可以给他们的心灵带来足够震撼的,也不再变得那么有影响。
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我养成了“公子哥”和“娇小姐”。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妈妈,我写什么呀?感觉没什么好些的。”
吃惯了山珍海味,面对地瓜、窝头,自然就觉得索然寡味了。
分析完原因,自然是该聊聊解决的办法了。按照“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的方针,建议家长们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然环境下慢慢成长。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表示充分理解。虽然难,但还是得做。少一点攀比,多几份淡然;少一份虚荣,多几分了解。心态说不定就会好很多。
至于克服他们惰性的问题。我觉得大人在孩子不懂事之前,可以帮他们做好筛选,可以按照我们认为对的方式方法去实施、实践。但管束久了,孩子对你的依赖之心也就逐日增强,到后来,你会“惊喜”地发现,想撒手,不放心,不撒手,又不行。只好过一天,算一天,边走边看……失败不?所以说,该放手的时候,就要勇敢放手。如何放、怎么放,那是因人而异。听起来是废话,但事实的确如此。人跟人不一样,度的把握,是要看个人的智慧。
至于我这边,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在逐渐撒手,让我们“温室里的花朵们”,逐渐接受“风吹日晒”,慢慢学会“小处入手,烹饪大餐”的本事。
有理由相信,在家长、孩子、书院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把孩子的“不愿在家写东西”,慢慢变成“不排斥在家写东西”,最后达到“愿意在家写东西”、“乐意在家写东西”。
等到那一天,我就可以自豪地拍着胸脯说:“瞧,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by 小兽
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