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迈入新征程,我们要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担负起新时代文化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认同。历史文化的传承,归根到底是人们内心认同和自信的一种延伸,它承载着一份责任、一种情怀、一份担当。近年来刮起了一阵“国风”热潮,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看见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到各平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博主,再到带领英歌舞、带领潮汕民间艺术走出潮汕,走向国际的“英歌少年们”,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当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正以多元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国风之所以能够“破壁”和“出圈”,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植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于一代代的守护者、传承者、展示者坚持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国风”文化正在成为新时代争相追逐的文化潮流,年轻一代接纳、认同、创新国风文化,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发自心底的那份文化认同,像一根风筝线般牵连着历史与现实,延续着一脉相传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化种类更是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文化自信关系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特别是今天的青年一代,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键阶段的最为关键的一代,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力和接受力强、想象力和创造力旺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是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怎么才能区分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呢?就是要做好前期文化知识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青年干部要从优质的红色资源中汲取成长的正能量,用科学理论擦亮青年的人生底色,于坚定文化学习、笃信真理中筑牢理想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在于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有效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参与不能缺位,新时代青年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展现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付诸实践。从被央视誉为“魔法少年”的“国风变装”博主朱铁雄,到2022年春晚以北宋明画《千里江山图》为创造灵感的舞台作品《只此青绿》,到武侠迷玩出“笑傲江壶”的紫砂陶艺制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云涛,“非遗文化+新媒体”这一发展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年轻”,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正悄然绽放着新的生机。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青年作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的主力军,更应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认同,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青”身实践,为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注入“青”力量,实现青年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