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儿送回了老家一个月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接她回来。上个星期回去看她,离开的时候,远远的还能听到她哭着喊“妈妈!妈妈!”
第二天打电话回去。婆婆告诉我,那晚女儿一定要睡我的房间。平时她和奶奶睡在一楼,有竹席有风扇,还比较凉爽。我的房间在二楼,正好是西斜,比较热。婆婆说:“回去一楼睡好不好?这么热。”两岁的女儿说:“不!等妈妈回来!”我听完立刻就泪奔了。
我多么想立刻就把她接回来。
我和先生像大多数从农村出来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在城市里读书,在这里寻找立足之地。我们是典型的“三无”人员,无车无房无存款。没有啃老的资格,还充当着两个家庭的中流砥柱。收入不算太低,但面对高昂的房价还是深感无力。爱情长跑了五年,才在三年前,举行了婚礼,并租了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平时所谓的生活质量也还好。
女儿出生后,婆婆就来广州帮忙带。她多次要求带女儿回老家,都被我婉拒了。她也尊重我的选择,对孙女也是尽心尽力。我们没有闹过一次矛盾,包括关于照顾小孩子的事情,我们也是有商有量。
但每一次送女儿回老家,我都会非常挣扎。有朋友说:书上提到,0-3岁以下的小孩,如果离开妈妈超过15天,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心理损伤。如果凭这点,我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但我总记得同事说过的一句话:“让两个老人家常年分开,也是很残忍的。”
2
公公和婆婆,年轻的时候,是媒人介绍的。先生告诉我,他们结婚前,公公还打趣着跟婆婆说:“我姓陈,你姓林,你不嫁给我那嫁给谁?”(公公叫陈爱林)
婆婆跟着公公,劳累了大半辈子。养育了四个子女,当年逃计划生育,甚至还躲到深山里。为了供子女读书,他们种松树,一百多斤的松蜡,从山顶挑回山脚,一天几百到几千斤。他们也遗留了很多毛病。婆婆的膝关节严重磨损,常年疼痛,直到两年前疼得走不动了才愿意接受了手术。
先生告诉我,他们小时侯,最穷的时候,有一个除夕,全家只剩下五十元,但却被他准备去买东西时弄丢了。全家一起出去找,中午到晚上,终于找回来了。
婆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她和公公的感情非常好。几十年,两个人从未分开过。直到几年前他们的大孙子(先生的侄子)出生,她要来带孙子,才俩人分隔。侄子现在读书了,又轮到来带我家女儿了。
公公不愿意来广州。偶尔会来住一小段时间,他觉得太无聊,什么也帮不上。还不如回老家上山下田的,还能挣点生活费用,减轻我们的负担。
他们一有空就打电话,说上几句,忙的时候就不挂线,开着杨声器,各自忙着,也能听到对方在做什么。我常常笑婆婆:“你们又不聊天,开着电话有什么意思啊?”婆婆就笑笑。
我每年都会隔几个月就送女儿和婆婆回去住段时间。有人建议:你这么舍不得女儿,不如说服你公公,也接过来吧。
3
先生的奶奶,八十多岁。像大部分的农村妇女一样,勤劳,善良。我第一次见她,她还荷着锄头到地里种菜。
说不出口的原因,她和爷爷并没有和任何一个子女共食。自己开灶,自己煮饭。只有逢年过节,才和子女共桌。生活费当然是子女给,小病小痛的也是儿子送去看医生。她住在旧屋,和公公的新屋是屋前屋后。
两年前,爷爷病了,卧床不起。奶奶每日工作重点就是照顾爷爷。一早起来,烧火煮粥,自己洗漱完,粥熟前帮爷爷洗漱,然后喂他吃粥。快到中午,又开始忙午餐,有时候带爷爷晒太阳。午休后,又是忙晚餐,洗漱。他们不愿意麻烦子女。
上个月,爷爷往生了。我见到奶奶的眼神,一下子也变得黯淡无光。生活乱套了,精神支柱没有了。不知道该怎么度过一天。我们都劝她出来新屋,和公公一起住。她的其他子女也都在外。
奶奶出来看电视,坐在角落的椅子。很容易就睡着了。我教女儿说:“叫阿太。”女儿奶声奶气的:“太~”奶奶脸上就乐开了花。
4
我们上一辈的老人,虽然读的书不多,也没有像我们一样轻易的表达感情,但并不是说他们的感情就没有我们的深刻。
爱是代代相承的。他们老了,但对老伴的爱,对子女、对父母的爱,一样的深沉。
爱是要克制的。我难舍女儿,婆婆也难舍公公,公公也难舍家中的老母亲。我相信,女儿长大,同样懂得这份深沉的爱,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