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有学生问:国粹要亡,我们该怎么办?
梁启超反问:为什么说国粹要亡呢?
学生答道:老师,你难道不觉得现在读经的人越来越少了吗?
梁启超听后勃然拍案说:“从古就是这么少!”
很多酷爱喝茶的朋友尤其是茶叶经营者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饮本身也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饮品,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大多数年轻人却不喜欢?
我认为,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喝茶,而是茶没有去亲近年轻人。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到喜茶之类的新式茶饮店排长长的队,也不愿意在茶台前浪费一秒的原因。
喝茶=老+土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说:三十而立。30岁也是当代人普遍认可的重要成长刻度,很多人也是从30岁开始喜欢喝茶的。
这让大家内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只有中老年人才喝茶。
另外,把年轻人推出喝茶的大门,还要靠一代代的茶叶营销人的努力。
在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茶叶广告里,恢弘的场景、富态的人生、高雅的情趣……处处彰显着迷之尊贵与高雅。而关于茶的卖点,基本都是往保健功效上靠,什么「降血压」、「防动脉硬化」、「延缓衰老」……这等于大张旗鼓的向消费者说明:喝茶是一项中老年活动。
就连近两年出道的小罐茶也是同样的做派,茶叶大师几代人、上千年的厚重积淀,年轻人顶得住这样的矫情?
显然,这些茶叶营销人没有把年轻人当做主要客户群体,对年轻客户放弃治疗,重点对中老年人群做精准打击,几乎成了茶叶的主流营销思维。
也拜他们所赐,传统茶饮似乎始终跳不出中老年人的茶台和街边的麻将馆。
在这个保温杯里两颗枸杞都会让自己显得老气的时代,年轻人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毫无忌惮的挥霍青春来证明自己还年轻、玩得起。所以,他们更愿意去选择不那么健康但彰显年轻特征的饮料。
喝茶=麻烦
这一代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的快速回馈机制让他们习惯于对很多事物有「快速获取、快速回馈」的预期。如果不满意,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把你划掉。
曾经有个段子说,两个年轻人相亲,男生问女生:会不会做饭?
女生说:会,泡面算不算?
对于那些脱离了父母的照顾的年轻人,泡面和外卖就是家常便饭。
食物尤此,茶何以堪?
看到一桌子杯杯罐罐,大脑里立马蹦出俩字:麻烦,更不用奢求他们自己去选茶、选茶器、烧水、冲泡……
他们会告诉你:有这时间,喝着肥宅快乐水打打游戏、刷刷剧,他不香么?
喝茶=被教育
正是因为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曲高和寡」。
我接触的一些茶叶老板,特喜欢跟人普及茶文化。一旦上了他们的茶桌,什么茶道、禅茶一味之类的布道就开始了,不要说年轻人,我这种还算喜欢喝茶的中年大叔都会感觉压力山大。
喝茶归喝茶,你给我讲这么多道理干啥?
本来一件放松身心的事情,反倒弄得我局促不安了。这其实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竖立了一道无形的栅栏。
喝茶在本质上还是归类于人对水份的摄取行为,从小喝水长大的,到了您这还要被教育,甚至您还建议我报个培训班回炉重造,我招谁惹谁了?
也有很多所谓的“茶人”呼吁,要把普及中国的茶文化,把茶文化发扬光大。但如果是用这种居高临下的传教士姿态,我看也没什么必要了。
因为年轻人,根本不会吃这一套。
你有你的门道,我也有选择不理会的权利。
新式茶饮的崛起
以前我一直以为新式茶饮与茶叶关系不大, 直到后来看了喜茶的制作工序,才知道这些网红茶饮的味道和口感都是靠茶来打底的。
从2016年起,以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无论在开店速度还是销售方面表现都非常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90后的消费者,而且80%以上的顾客愿意花20分钟的时间排队去买一杯自己喜欢的茶饮。
年轻人不爱喝茶的魔咒,似乎不攻自破了。我们来看看新式茶饮做了什么:
1、在口味上主动迎合消费者,消费者也不用再纠结茶的品种、产地和年份(要让我喝它,首先它要好喝);
2、复杂的制作工序交给门店,消费者只需要张嘴就能喝到(想喝就喝,不麻烦);
3、亮眼的产品与门店视觉设计,俘获年轻人崇尚美感的芳心(要潮,拍照要美)。
正如酒中的江小白,新式茶饮通过巧妙的变身,把所谓的「年轻人不喜欢的东西」,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网红。
如梁启超先生所讲,晦涩难懂的经书自古以来就只是小部分人的文化消费品。
传统茶饮如果想赢取更大的市场,就不要端着架子沉浸在自我的优越感中,也不要打着推广传统文化的大旗,说什么「文化断层」、「后继无人」之类的蠢话。
俯下身子去搞清楚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我们、如何才能让年轻人喜欢,去追赶时代的步伐才是正道。
茶文化如此,其它传统文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