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笔下的名句,字面上理解博览群书,把书读透,写起诗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现代人用这句诗来说明多读书有好处,把它当做勉励人们读书的金句。
你可知道诗人杜甫写这句诗时处在何种境地,是何种心情吗?
01、出身宦官家庭,聪明好学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汉族,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七岁能出口成章,下笔成诗。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02,青年时游学,与李白相识相知
开元十九年,杜甫的父亲任兖州司马一职,十九岁的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杜甫先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后来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二人相见恨晚,一起度过了一段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的日子。
那时的杜甫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他所期望的人生道路。此时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秋末,李白和杜甫两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03、和杨氏成婚,生活清贫
杜甫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二人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
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虽然年龄相差不少,但是二人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
杜甫31岁时父亲杜闲死了,杜甫纵情山水、吃酒撸串的日子不多了,他不得已赴长安谋生,想谋个一官半职,但并不顺意,生活渐渐陷入困顿。
杨氏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30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自杨氏和杜甫结婚之后,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虽然杨氏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但她没有一点点娇弱的气息。
她用小小的肩膀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补着破了又破的杜甫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度过。
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
杜甫虽然身为人父、为人夫,却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杜甫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只有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杨氏也在这里才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
她每天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平淡却不失幸福。
04,才华横溢,仕途不顺
开元746年至755 年,35 岁至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天中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出于杜甫i《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表达了杜甫怀才不遇的窘境。
诗的全文为: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首诗作于天宝七载(748),当时杜甫37岁,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
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
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对于现实黑暗有所抨击。
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
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会顺利登上仕途,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考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
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写这一些,杜甫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是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最后诗人写了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
他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没有办法只好隐退。
05、困守长安,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已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代表作《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06、安史之乱时期,写“三吏”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段时间他非常苦闷,内心充满了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07、西南飘泊时期,悲愤离世
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社会动荡不安,杜甫生活贫困。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杜甫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
杜甫的后半生,除了前后折合约三四年的时间在做官有俸禄自给以外,其他时间大多处于漂泊之中。
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深切体会到民间疾苦,结合自身的苦难,以悲悯之情写出了感人肺腑的史诗,成为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诗圣。
他弃官离职背井离乡,又多种疾病.缠身,穷困使他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命运的不幸。
公元778年,杜甫思乡心切,想要乘舟回乡,但一路颠簸异常,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08,杜甫为什么怀才不遇
杜甫才华横溢为什么仕途坎坷呢?他的本质是一位儒士。他的理想是想要治国,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杜甫本人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心里怀有一腔抱负却无法实现,他不愿意溜须拍马奉承别人。
这也是导致他在仕途上不得志,在人生道路上屡次栽跟头的原因之一。
09、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用吗?
杜甫才华横溢,却总是郁郁不得志,人们不禁为杜甫感到惋惜,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读书没有用。
确实读书如果为了做官,杜甫无疑是失败的。
他官场不顺,但他的诗写得大气磅礴,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抨击了社会黑暗,他的诗流传至今,他读书破万卷还是有用的。
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那么依此理推算,属于杜甫34岁以前的作品,至少也有三四百首了。
可是,杜甫现存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
他的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
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不读书会被时代淘汰,“读书破万卷”大有用处。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不能官运亨通,也可以把自媒体创作搞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