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那样
案例
在四年级的一个班录课的时候,我邀请了班里摄影社团的一个孩子在后面管控录像,负责下课的时候按录像停止键;到做实验时,其他同学都在排队领热水,小齐和小波两个人跑到后面的直播架上看录像,当时我在讲台前引导着孩子们领热水,看见他们俩离开队伍在后面看录像,我看当下孩子们领热水的状况还可以,我就立即跑到后面轻声的跟他们俩示意,让他们俩先排队领水;在排队领水的过程中,突然某一个孩子的玻璃杯被另外一个孩子不小心碰到地上了,这时候小玉大笑着说了一声:“干得漂亮!”我提醒他不打扰。当下课录像结束时,我发火了,很生气地对小齐和小波说:“老师课前说了,这节课要录课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上课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则,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下课再做;你们为什么非要跑到后面看录像,可以忍忍到下课看吗?接着又对小玉说:“小俊杯子碎了,你为什么说那样一句话还说的那么大声,实验前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咱不是都说了吗?你们三个按违规处理,个人平时成绩扣两分,如果下节课能严格遵守课堂规则了,再来我这儿抵消!
分析
录课结束,我之所以发火,是因为我认为这节课要录课,课堂规则必须比之前的要求还要高,我预期中的录课情况是——学生们的表现比之前还要好,课堂规则井然有序。一次录成功,但他们三个人的作为出乎我的意料,平时他们三个表现还可以,我还是挺信任他们的。我觉得他们应该能按照我的录课要求来,当他们没有按照我预想中的情况做时,我就开始愤怒,指责他们。在这里我陷入了心理学上说的应该思维:现实应该按我的理想来,如果现实跟我的预期不一样,我就会很生气,不能容忍现实跟理想不一致。我希望他们三个人上课都能认真遵守录课要求,但事实是他们三个不仅没按要求来还扰乱课堂。我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这节录课的设想,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脑子里就一直会有很多“这节录课应该怎样”的图景。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我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恨和沮丧。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跑到后面看录像的小齐和小波只是在排队领水,还没有轮到自己的时候,由于好奇和感兴趣想要到后面的录像架上看一看;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由于当时在录课,他们没按照我预期中的录课标准来,我就开始严厉责怪他们。听到小玉看到别人杯子被打碎了大声说:“干得漂亮”时,我情绪激动,气冲冲的批评他;我把我录课时认真严谨的状态投射到了小玉身上,认为他必须也认真严谨的去配合录课。其实他的“幸灾乐祸”不过是友谊之间的幽默罢了。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意料之外,人生就是有很多难题和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