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上一篇只讲到了空间阻隔,这一篇重点讲时间阻隔。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考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此,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师,而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小白鼠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但人靠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要在记忆力上力求发展。
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
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能以不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也就是说,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赖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生活中极小的一部分。“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 。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时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个别的经验,就等于时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开映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不需要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质的,而非乡土,在基层,是有语言而无文字。
在这种乡土社会,不论是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