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国际学校科学组教研总结
2017.8.24
科学是美丽的,富有魅力的,如何将它的吸引力用于课堂,今天我们科学组在王志江校长的指导下展开了教研工作。科学课不是简单的科普课,如果只是简单陈述教材内容,那么科学课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意义,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去得出答案。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要改变。如果只是把已有的现成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孩子们,那么你可能就是反科学教育的!教师让学生尽量回归到科学家最初的探索模式,以学生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科学探究方式来呈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蜗牛为什么会有壳,应该让学生去思考一下,而不是告诉他们:蜗牛生下来就是有壳的。应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同理,被子植物为什么比裸子植物高级?虽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很浪漫不精确,因为蜗牛要生存,因为被子植物要更好的保护种子。学生思考探究得到的和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虽是两种模式,但是只有前者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教育。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有条不紊的将科学思维方法带入课堂,体现科学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和学生相应的年龄段相符合。小学阶段主要注重浪漫,在科学上侧重于形态观察,而中学阶段主要是精确,科学课上更侧重于生态,需要学生做更多的思考。例如小学的植物课和动物课,不仅有动植物的养护,还可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不同形态,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或动物有什么特征,在生物链上属于什么位置?在中学生物课上,则应从微观上来探索植物的进化,比如不同的藻类如蓝藻、绿藻、红藻、褐藻等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为了与周围环境适应,在微观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的体现?(这是科学上非常迷人的一个问题,也很容易吸引学生去思考,同时还会涉及到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苔藓在细胞结构上与藻类有什么相同点和区别?以此类推,更高级一些的蕨类植物和它们相比,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等等,动物课上也应尝试用更深层次的知识来探索动物的进化。
3.课堂上提出当下学生最最关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相应的年龄段,比如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如果再用简单的例子: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冷凝等,就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更深层次。
4.课堂内容框架要清晰,内容要聚焦。素材一定要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小学动植物课程每堂课应有课堂目标,比如软体动物课,学生上完课后能够清楚的指出软体动物的典型代表及特征。整个学期植物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可以清楚的指出常见植物的名称,属性,种类。这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
物理实验课上,学生做完实验后,不仅能够获得实验结果,同时还应能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凸透镜的成像实验中还应同时能够掌握相应的成像原理。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相脱离。
5.教师教学目光不应只放在本学期,应从学生整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例如中学物理凸透镜课程中,涉及到显微镜的原理,虽不属于中学物理学科重点,教师也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在高中生物课上再涉及到的显微镜观察时,学生就已经做到思路清晰,了然于胸。我们运城国际的课程体系就是这样的,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我们可以能够让学生轻松应对考试,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年级各阶段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会感觉学习会越来越简单,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这也正是南明教育区别与其他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