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每天起早摸黑,为了子女的事情奔波,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用尽招法只为了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
将自己陈旧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当老师、当医生;考名牌大学,考公务员;学会计好找工作,学金融听着光鲜,如果再能带点啥“国际、国家”的字眼感觉就要升天了。
这些,真的“好”吗?
有没有尊重过孩子自己的想法呢?
我绝不否认父母为我们所做的努力,但我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恩这一切,而不是任何事情都言听计从,失去了主观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1.读书
我想让我的孩子读完大学,再读研究生,最好能到博士,读完以后再找个工作,结婚生子。
这或许是我们最常听到的父母为孩子安排的人生轨迹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要先读硕读博再去找工作呢?不能大学毕业就去找工作吗?不能让孩子感受过工作和学习的差别后,自己选择是要继续学业还是开始工作吗?
其实父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硕读博”,也根本没想过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是否有兴趣,绝大多数的回答是“别人都是这么做的”——好一个“别人”,直接决定了自家孩子的人生。
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父母”,或许除了提供孩子优渥条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想法,这样太自私。
2.职场
先看两个词的定义:
硬技能:实操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
软技能:社交能力、艺术修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的教育方式,更多重视“硬技能”而忽视了“软技能”。殊不知在职场上,“软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硬技能”。
家长们常说的要有“一技之长”,就容易找到工作了。试问工作多得是呀!端盘子还是工作了,而且还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带客步骤、言行举止、上菜顺序和速度、细节观察云云,在美国顶级餐厅的端盘子的员工,月入好几万的好嘛!)——问题是家长们要吗?怕是丢不起这个人吧!
这种现象其实在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招聘时更多关注应聘者对于专业技能的认知度和操作工具的熟练度,其它方面则经常被忽视。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远远降低了我们学习“硬技能”的成本,而“软技能”将是未来高端人才竞争的必经之路,值得所有人重视!
3.传承?
我经常可以听到“传承儒家思想”,“传承孝道”,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固然弥足珍贵,但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日,未免显得略为中庸。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乖乖听话”,不能挑战长辈和上级的权威,要对他们言听计从。在中国,听话是用来夸的;在西方,听话是没有个性的体现———多讽刺!
三纲五常的中庸逻辑教导我们凡事都要适度,差不多就行,也难怪胡适同志会讽刺地写下《差不多先生传》这样的著作。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当我们长大以后面对职场里演讲、辩论、报告的时候,那扎根入髓的“乖”的个性,着实让我们失去了这种能力。
4.改变
时至今日,一个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
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儒家思维的文化制约
改变“差不多先生”的观点
改变“乖、听话”的思想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活跃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