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突然就感到了苍凉与无奈,虽然我想写这个题目已有很久。
人生有时候本来就是一场错误,更何况对于一个真实却又近乎传奇的人来说,这错误或者说这阴差阳错就是带泪的笑容,苦涩、苍凉而引人慨叹。
杨德财是我们的邻居,在杨家洼这住着三十几户人的庄子上,相互都是邻居。杨德才就是这众多邻居里一个和善的老头。杨德才是个庄稼汉。杨德财干不了重活儿。杨德财有疝气,腹股沟那里。背后庄里人都喊他杨大脬子。杨德财有六个孩子,四女二儿。杨德财的日子过得挺艰难的,过着穷得打灶爷的日子。当然,那时候许多人家都穷得打灶爷。杨德财家里尤甚。
杨德财的老婆是个哑巴,逢人就啊啊啊啊地说个不停,没有走的意思,还指手划脚的,如果对方懒得理她,烦她,她就会瞪着眼,双手指着对方大声的啊啊啊啊啊以表达愤怒。我们一帮毛孩子一见她就跑,怕。她啊啊啊啊起来看着挺凶的,让我们毛孩子害怕。在我们看来,似乎见人啊啊啊啊,是她的主要工作,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
一家子大小八张口,自己又干不了重活,杨德财确实得找个生计。于是杨德财就慢慢变成了杨神仙。
杨德财多方打听,多次登门拜师,诚心终于打动了那位远处的师傅,据说手艺了得。杨德财不识字儿,所以他只能先学会一些歪歪扭扭的符,各类符,什么镇宅符、驱鬼符、招红符超度符。像画画似的,一天儿两天儿记一个,隔三差五记一个,一年半载下来也就基本全记下了。
难的是咒语,短的还好应付,长点儿的刚记住就又忘了。丢三落四、前不搭后的。师傅让他把咒语记抄在纸条上,杨神仙将像个认真的小学生,随时从裤兜里掏出来,嘴里呜呜啦啦地记。有时候,等杨神仙回到家里,就又记不起来了。他只好翻山到民办教师黄文达家里去请教,黄文达就像教小学生一样,领着杨神仙念。
杨神仙丢下农活,跟着师傅四处走艺,风雨无阻,并且安安分分做徒弟,师傅的收入自己一直分文不取,苦学三年终于出师。跟师傅磕完三个响头就要出门。临走,师傅说,你好好走艺,不要贪心,积德行善,才能长远。杨神仙说,徒弟记住了,然后退出门外。
杨神仙后来食方很宽,方圆八十里内的人几乎都听过他的大名,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正儿八经成了杨神仙,但这三个字里包含的几乎全是对他的赞美,没有一点儿揶揄的意思,完全是诚心诚意的。
杨神仙声名日渐远扬。
杨神仙渐渐开始每天都夜不归宿,或者夜半三更回家,因为抓神弄鬼的事几乎都是在晚上进行的。杨神仙很忙,后来越来越忙。如果杨家洼像搓衣板一样的土路上又当时还稀罕的摩托车轰鸣而来,十有八九是来请杨神仙的。如果有更稀罕的小车拖着长长的高高扬起的灰尘尾巴飞驰而来,百分之百是请杨神仙的。
因为杨家洼只有杨神仙坐过小车,并且后来时不时坐一下小车。
杨家洼人问杨神仙小车坐上去怎么样,怎么个舒坦法,杨神仙说,还没有坐在四轮子的敞车厢里舒坦,不过就是不颠不冻。杨家洼人就有些失落,你看,人家连小车都坐厌了,自己坐都没坐过。
杨神仙是个和善的老头,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出手必见效验。
来人见杨神仙,只消说明为何事而来,杨神仙便会打断来人,示意他伸出手来,男左女右,然后伸出自己三根粗糙的手指,搭在来人或白嫩或黝黑的手腕儿上,和中医大夫把脉一模一样。然后看见他嘴唇翕合,可能是在念咒吧,三根手指伴随着嘴唇翕合时松时紧。这时候他一般是眯缝着眼睛的。
多数情况下,三两分钟之后,杨神仙便能告诉来人所问的病缘何而起,比如是你借了东北方一户人家的铁器家具,这家具是个什么形状的东西,放在你家的西面或北面儿,比如你给西南的一位方神(管某一地方区域的神)许过个愿心,并且是香火愿或者是鸡愿羊愿;比如是家里某个方位动了土。比如是家亲(本姓阴鬼)、旁家亲(外姓阴鬼)之类的,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他能讲得十分具体且十分明白,一经指点,来人一般都会恍然大悟:确有此事!然后请教杨神仙破解之道。
杨神仙从来不卖关子,他会一五一十的交代给来人:回去之后用几柱香,几张黄表,什么时刻,怎么祷告,就会见效。如果杨神仙觉得来人自己祷告恐怕不起作用,他会掐着指头,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告诉来人:本月的哪天儿是个三合日子,可以大动干戈驱邪,要些什么用物,你先准备好,到时候我就来了。如果来人提出自己来接,杨神仙也不推辞。如果对方是步行着来的,杨神仙也不提要求,到时候肯定会步行着按时到达。
杨神仙言而有信,他的名望很好,远比我们的几个村干部好,虽然杨神仙有时候还要吃救济粮。
杨神仙脚下勤快,特别是在本庄子上,只要有人去请,他会答应,赶紧到来,哪怕是个小孩子去请也一样,他从来不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轻慢。甚至看见他在地里干活,隔山喊一声,他都赶紧过来。杨神仙心轻。他在庄子上从不收取报酬,从不拿钱,所以庄里人都感激他的随叫随到。地里的活儿干不了,喊一声总有人抽空去帮忙,他干不了的重活儿自不用说。
过年的时候,他家里这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虽然来客可能只带着一斤最便宜的点心或者一把子挂面。但着微薄里有大家对他深深的感激与敬重。杨神仙大儿子结婚的时候,本来只准备了三十多桌十分简单的宴席,结果客人来了六十多桌,最后不得已,每桌只好简简单单上了一半儿菜,但大家都在感慨杨神仙的活势好。杨支书家的席才不过开了四十五桌!
杨神仙的脉号但相当准。杨神仙驱邪相当灵验,可以说是手到病除。但杨神仙一直没富起来,虽然他越来越忙,但他一直记着自己临走时师傅的话:脚勤心轻,不要贪心。每次出门,他最多只收二十四块钱,这叫全礼。那个时候,二十四块钱能买一百多斤麦子,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收两到八块钱。东家敬的多余的钱,他全部退回去。当然,拿多拿少,主要看东家的家境,家境殷实的略多拿,困难的略少拿,甚至白效劳的也没少干。自己庄子上全是白效劳的,这是杨神仙的底线。
有底线的人都有操守。他要的就是个活势。
谢谢阅读,谢谢喜欢!